异族小说

第二部分 巴比特 (第3/19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他对美国的忧虑启发了他的文学使命,这种情感将他跟爱默生和惠特曼——或许最多地是跟梭罗,因为刘易斯非常欣赏他——联系在了一起。“我们没有文化、没有高雅吗——只有这些让我们浑浑噩噩活着、为非作歹的本事吗?——就要这样获取一丁点儿的世俗财富、名望或自由,再用这点东西制造一个假象,仿佛我们都肤浅空虚,没有柔情也没有生活的重心吗?”1863年,梭罗在一篇发表于《美国大西洋月刊》的对美国的尖刻批评中写道:“即使我们承认美国已经从政治暴君手中将自己解放出来了,但它也仍是经济与道德暴君的奴隶……我们要将这称作自由的土地吗?生而自由却活得不自由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因为一心投入贸易、商业、制造业、农业和诸如此类的东西而变得扭曲狭隘,它们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

美国的商业主义跟它的个人主义一样都是老生常谈,这个主题也吸引了许多作家。H.L.门肯不遗余力地讽刺过他所说的美国的“愚民大众”。在他的著作中,在美国伟大的社会现实主义者西奥多·德莱塞、弗兰克·诺里斯[93]、约翰·斯坦贝克[94]和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中,自然还有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里,我们都能找到这种主题。可以说,在真正的美国精神捍卫者当中,作家和思想家一直是最坚定不移的,他们要求读者去质疑自以为是的规范,认识不公的存在,承认这个致力于制造更多新鲜事物、腾飞进取、雄心勃勃的国家也有阴暗面。

哈尔·刘易斯,这个从没试着将哪栋他拥有的房子变成家的流浪者,写下对哈克奋力逃离的那种狭小而令人窒息的家最尖刻的批评,也是为了如此。在生活中,他恨透了小镇那“犹太人居住区似的限制”,他把它叫作“病毒村”。在他第一本一鸣惊人的畅销书《大街》里,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主者卡罗尔·肯尼科特,她是村里医生的妻子,试图用一些徒劳的努力去匡正美国小城镇街头巷尾充斥的商业心态,让她的格菲尔草原小镇变得美丽、焕发生机。在后来的《安·维克斯》里,他写出了一个更加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卡罗尔。然而,巴比特才是他最完美的创造,巴比特从他小说的字里行间脱离出来,过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成了美国语言的一部分。

这个让人捉摸不定的局外人,是如何天衣无缝地刻画出了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内人的:一个处处都不像哈克但又全身上下都体现着美国人形象的人物?他的妻子格雷西指出:“尽管你可以从刘易斯最初一批成功的小说中认出他的风格,但非常有意义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如海明威、福克纳、亨利·詹姆斯和福楼拜那样创下一种写作流派。他影响的是公共思考,而非公共写作。”或许刘易斯对美国文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小说带进了公共话语的舞台。《巴比特》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文化下,处处千篇一律,人人彼此孤立,人们鲜少倾听内心的突发奇想,受到垄断的束缚,说着效率和生产率这样的职场语言。假如我们同意埃兹拉·庞德[95]所说,“文学是恒常如新的新闻”,那么我们就大可安心地说,尽管辛克莱·刘易斯在文学界地位卑微,但他才是最顶级的美国小说家。我们应该为这个小小的奇迹感恩——近一个世纪之后,《巴比特》仍吸引着我们。

[84]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

[85]滴水嘴兽:建筑输水管道喷口终端的一种雕饰,通常都是奇丑的怪兽。

[86]约翰·赫西(John Hersey),作家、记者,被认为是最早的新闻从业者,代表作为《广岛》。

[87]丽贝卡·韦斯特(Rebecca West),英国作家、记者、文学评论家及游记作家,作品有《黑羊灰鹰》等。

[88]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美国小说家、诗人,作品有“兔子四部曲”等。

[89]汤姆·沃尔夫(Tom Wolfe),美国当代著名的记者、评论家、作家,致力于新新闻写作,被誉为“新新闻主义之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弹丸论破]成为超高校级的搞事役吧 殿下,你偷了我的心 封神:开局观想中子星 代汉 家兄又在作死 我有独特的洗白技巧[快穿] 十二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