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67章 孝至卷(3)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或曰:“力有扛洪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曰:“百人矣。〔注〕此力百人便能敌之。德谐顽嚚,〔注〕谐,和也。顽嚚,舜父母。让万国;〔注〕以禅禹也。知情天地,〔注〕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形不测,百人乎?”〔注〕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非百人之伦也。〔疏〕“力有扛洪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者,“力有”论衡效力、王元长曲水诗序李注引并作“力能”。音义:“扛,音江。”“洪鼎”论衡、选注引并作“鸿鼎”。音义:“揭,渠列切。”按:说文:“揭,高举也。”“知、德”各本皆作“智、德”。按:下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知情天地,形不测”,即分承此句知、德字而言,而以知为智,则此“智”字当亦作“知”,论衡、选注引并作“知德”,今据改。“百人矣”者,谓百倍于常人。白虎通圣人云:“百人曰俊。”义与此同。扛鼎、揭旗之力,可谓百倍于常人矣,然至此而止,不能更有所加也。“德谐顽嚚,让万国”者,左传僖公篇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尧典云:“有鳏在下,曰虞舜。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按谐顽嚚、让万国同为舜事,举舜以为例也。“知情天地,形不测”者,司马云:“‘知’与‘智’同。阴阳不测之谓神,惟圣人能形容之。”俞云:“‘知情天地,形不测’,与上文‘德谐顽嚚,让万国’相对为文。天地不能匿其情,是谓情天地。不测者无所隐其形,是谓形不测。”按:情、形并以名词为动词,谓智足以知天地之情,穷不测之形也。情天地、形不测,若伏羲、文王、孔子,作易之圣人是也。国、测亦韵语。“百人乎”者,言智德如此,何止百人而已。白虎通圣人云:“万人曰杰,万杰曰圣。”然则力之绝者,百倍常人而止;智、德之绝者,万万于常人而未已也。注“此力百人便能敌之”。按:谓一能当百,即百倍常人之意。注“与天地合其德,知鬼神之情状”。按:文言及系辞文。弘范引此为释,似读“知”如字,未得其义。注“人见其形而不能测其量”。按:此似用问神篇“形其不可得而制”及“圣人以不手为圣人”语意而推演之,然实非此文之旨,曲园纠之当矣。

或问“君”。曰:“明光。”问“臣”。曰:“若禔。”〔注〕若,顺也;禔,安也。“敢问何谓也?”曰:“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注〕明而光其下,尧所以为君也;顺而安其上,舜所以为臣也。王莽之事汉,则倾覆其上;篡位居摄,则暴乱其下也。〔疏〕“问‘臣’。曰‘若禔’”者,音义:“若禔,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题。”按:修身云:“士何如斯可以禔身?”音、义并与此同。“君子在上,则明而光其下;在下,则顺而安其上”者,吴云:“明而光其下,法天也;顺而安其上,法地也。”司马云:“光谓能显忠遂良,安谓能顺美救恶。”注“若,顺也;禔,安也”。按:世德堂本无此注,因司封注有此语而删之也。“若,顺”常训。“禔,安”见修身疏。注“明而”至“臣也”。按:世德堂本两“所以”字皆作“之”。庄子天道云:“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注语本此。注“王莽”至“下也”。按:“篡位居摄”当作“居摄篡位”。

或曰:“圣人事异乎?”曰:“圣人德之为事,异亚之。故常修德者,本也;见异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有也。”〔注〕惑此之甚者,必亡而已矣。〔疏〕“圣人事异乎”者,白虎通灾变云:“灾异者何谓也?春秋潜潭巴曰:‘灾之言伤也,随事而诛;异之言怪也,先发感动之也。’繁露必仁且智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初学记二十一引春秋握成图:“孔子作春秋,陈天人之际,记异考符。”明圣人事异,故以为问。“圣人德之为事”云云者,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又云:“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此“常修德者,本也”之说。繁露五行变救云:“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汉书谷永传载建始三年永对云:“臣闻灾异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畏惧敬改,则祸销福降;忽然简易,则咎罚不除。”此“见异而修德者,末也”之说。按:此问答亦为王莽而发。莽传:“天凤元年四月,陨霜,杀艹木,海濒尤甚。六月,黄雾四塞。七月,大风拔树,飞北阙、直城门屋瓦;雨雹,杀牛羊。二年二月,日中见星。三年二月,地震,大司空王邑上书乞骸骨。五月戊辰(一),长平馆西岸崩,邕泾水不流,毁而北行。群臣上寿,以为河图所谓以土填水,匈奴灭亡之祥也。十月,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于是令群臣皆贺。”然则天凤之世,灾异叠出,而莽且以为祥,所谓凶人吉其凶者,此皆子云所见,故曰:“本末不修而能存者,未之有也。”亦及汝偕亡之意矣。注“惑此之甚者,必亡而已矣”。按:当作“此惑之甚者”,惑之甚即谓本末不修者也。世德堂本无“而已”字。(一)“月”字原本讹作“年”,据汉书王莽传改。

天地之得,斯民也;〔注〕得养育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注〕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注〕一人之得统御天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疏〕司马云:“天地因人而成功,故天地之所以得其道者,在民也。民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君也。君之所以得其道者,在心也。”注“一人”至“为心”。按: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对策云:“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即一人之得在心之义。弘范谓以百姓之心为心,似非此文之旨。

吾闻诸传(一),老则戒之在得。年弥高而德弥邵者,是孔子之徒与?〔注〕王莽少则得师力行,老则诈伪篡夺,故杨子寄微言而叹慨焉。〔疏〕“吾闻诸传”,音义:“诸传,直恋切。”按:引论语而谓之传者,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是汉时以论语等书为传记也。刘向荀子序云:“其书比于五经,可以为法。”谓比于论、孟也。“老则戒之在得”者,论语云:“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注云:“得,贪得也。”释文云:“在得,或作‘德’,非。”按:子云以年弥高而德弥邵释此文之义,是其所据论语正作“戒之在德”。戒犹谨也。凡人于少壮之时,多能强学力行;及衰老,则志体懈惰,不复能有所进益,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故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德。”谓晚暮之年,当益谨于德,以成有终之美也。义较孔注为长。下章“德有始而无终”云云,即反复申明此旨。则此章“戒之在得”,字当作“德”无疑。今各本皆作“得”,乃校书者据通行论语改之。“年弥高而德弥邵”者,宋云:“邵,美也。”吴云:“邵亦高也。”按:义详修身疏。德弥邵即老而益谨其德之效,此能躬行孔子之所戒者,故曰“孔子之徒”。注“王莽少则得师力行”。按:莽传:“莽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注“老则诈伪篡夺”。按:莽年五十一居摄,五十四即真。(一)“闻”字原本作“问”,据本章义疏改。

或问:“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孰宁?”曰:“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注〕病篡之深,故有先瘳之喻。〔疏〕“德有始而无终,与有终而无始也”,司马云:“宋、吴本作‘有始而无终欤?有终而无始欤’?”按:“有始而无终”句绝,“与”字属下读。音义:“与有终而无始,‘与’如字。”是也。“孰宁”者,宁犹愿也。说文:“宁,愿辞也。”音义:“孰宁,天复本作‘孰愈’。”“宁先病而后瘳乎?宁先瘳而后病乎”者,先病谓无始,后病谓无终。吴云:“德宁有终也?”注“故有先瘳之喻”。按:世德堂本“喻”误作“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百无禁忌[快穿] 陈青末,新年快乐 我的加点异能 男主吃起了我的软饭 最仙遊 末日第一宠 煮酒探西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