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三十三章 佛道之争 (第3/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全真与少林均在江北,却是江北百姓之福。这江北之地几经覆辙,如今百姓只知汉不知宋也。少林寺更是千年古刹,少林寺僧,救国救民,慈悲天下。道之极盛乃全真,佛之大宏乃少林。全真与少林均得人心,若昭然除之,必得民愤。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十几年,深得此道,才有这佛道之辩。”

张君宝听到这里,暗暗忖思:怪不得少林寺千年古刹,历经征战无数,依旧香火鼎盛。原来非是寺内高手众多,乃是金朝、蒙古皆懂得“统治”之道。常言道: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灭了“道”与“佛”,便如同这“载舟”之水变成了死水,死水载舟岂能远行?是以灭其一,才证其“统治”之道。

张君宝又想:若是蒙古想要灭佛又或灭道,一声令下,千万铁骑踏过,又有何难?但其授意让中土教派自相残杀,却又高明了许多。便道:“蒙古有此野狼之心,宏图之意,无怪乎开疆扩土,所向披靡。”

张志敬道:“须知杀人容易,收心最难。适值其统一蒙古诸部,便欲放眼天下,有灭宋之意。可佛道两教却是他灭宋途中极大的绊脚石,故生此毒计,利用佛道之争,挑起更大争端,让佛道两派自相残杀。他却坐收渔翁之利。”

张君宝连连摇头说道:“既然道长已然知道这只是那蒙古的计策,如何还飞蛾扑火,前去应辩呢?”

张志敬长叹一声道:“于公于私,却不得不去。自先唐尊老子为祖,奉道教为国教至今,道之大,非全真一派,更有正一道,太一道,真大道,净明道所传不一,江北唯全真道最盛。若不应辩,恐天下人耻之,此为私;佛教一方若少林寺出头,倒也无门户之见,忽必烈处心积虑,从吐蕃请来那摩国师,八思巴上师等藏传佛教。若不应辩,江北百姓这百余年之信念,恐被动摇。汉地沦为蛮夷之厕不可怕,汉人沦为蛮夷之奴也不可怕,若汉人无有汉人之信念,才最可怕。”

(注:张志敬:字义卿,号诚明真人。李志常病终后,其为全真掌教。佛道之争:史实曰公元1255,1256年,佛道双方领袖一对一展开辩论,最终皆以佛教胜出告终。1258年,双方改变了1V1的辩论方式,展开了一次阵容空前的大辩论。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事务,命姚枢等筹办此辩论。佛教一方以少林福裕长老为首,那摩国师、八思巴等藏传佛教僧侣助阵,合计三百余僧;道教一方,则以继任教主张志敬为主,合计全真教徒200余人,此外,还有官方、文人代表的裁判200余人。由双方各出17名辩手,并在赛前约定: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结果,双方的论争以道家失败告终。道教17位辩手遵照约定皆脱袍弃冠落发为僧。蒙哥汗下令焚烧道教伪经45部,并归还侵占佛寺二百三十七所。本书左衡再三,将辩论推迟三年,与剧情不悖,左右都是忽必烈主持与主导。忽必烈虽然崇佛,但并未禁止其他宗教,佛、儒、道、回、基督均不排斥。笔者也想说,忽必烈乃是少有的明君。此观点源于晓松老师。感谢晓松老师,感谢晓松奇谈,感谢爱奇艺。)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安里士 武魂弑天 太古神尊叶风叶紫灵 大乾武途 天武魔尊 进化之升仙传 我自地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