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21章 大风歌(二十一)分封之争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画外音:

汉高祖六年,当上皇帝的刘邦终于解决了一件悬了很久的大事情,那就是分封功臣,刘邦称帝后,由于群臣争功,分封功臣一直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一口气封了十位列侯,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次批量封侯,在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曹参排名第一,那么曹参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在刘邦反秦灭楚的战争中,曹参有过什么功劳?

王立群:

我们先讲第一批,第一批是高祖六年十二月封的,这一批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人是曹参,封的是平阳侯,那么曹参有什么功劳能够首批得到分封呢?简单来说,就当是封的时候,其实大臣们看到的是曹参两个方面的功劳,一个是反秦有功,第二个是灭项大功。

我们分开谈,先说反秦,就是刘邦参加反秦大起义的这三年之中,曹参立了不少功,因为曹参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我在讲的时候,把曹参这一类人划作一类,他们属于“三老”干部,这个三老指的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首先曹参是沛县人,本来就是跟刘邦是老乡。再一个老同事,在反秦大起义之前,刘邦最多做了个泗水亭长,曹参是沛县的狱掾,就是主管刑狱的一个员工,所以他的级别比刘邦要高得多,跟刘邦很熟。第三个老呢,就是他是老战友。我们讲过刘邦的起兵,大家回想一下,刘邦的起兵是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是这样来的,沛县的县令首先想起来,他要起兵反秦,他的目的是为了自保,而有两个人阻止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阻止他,说你这样做不行,你本来是秦帝国的县官,在老百姓中间你有很大的对立面,你不能做,所以最后他们提出来找一个流亡在外的人,这才把刘邦找过来,后来县令反悔要杀萧和曹,萧何跟曹参又逃出来跟刘邦联手,最后是杀了县令,这刘邦就得到了第一个位置沛公,这个经过我们讲过,我们简单地勾列这个经过意在说明,其实曹参是沛县起兵的三大核心之一,整个酝酿这一次起义的是萧何、曹参和刘邦,所以曹参是最早参加反秦大起义的,所以他跟刘邦的关系非常近,就在于他们是老乡,原来是老同事一起兵反秦又是老战友,所以在反秦中间他是有功之臣。

曹参的另一个功劳是消灭项羽,在消灭和打败项羽的这个过程中间,曹参立的功很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参从反击项羽,就是从荥阳守卫战开始,曹参就奉命一直跟着韩信,韩信打到哪儿,曹参就打到哪儿,韩信立了什么功,曹参就跟着立了什么功。所以这个就厉害了,我们知道韩信的功劳非常大,刘邦是一直在荥阳那儿和项羽对峙了28个月,这28个月韩信是横扫整个黄河以北,那么曹参也跟着横扫黄河以北,所以曹参在消灭项羽集团中间立的功劳非常大,那这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应当封,所以曹参在首批封侯之中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当然刘邦对于曹参的安排也非常特殊,特别是在高祖六年抓了韩信以后,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去做齐王,原来的齐王是韩信,韩信被改为楚王以后。那个齐王,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怎么执政呢?刘邦就给他派了一个非常得力的国相,这个国相就是曹参,换句话说,曹参在刘邦的眼里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继千里之命的一个可信任的人,实际上是把整个齐国托付给曹参了,所以曹参做了九年的齐国的国相,管理当时诸侯国中间最大的这个齐国,当然曹参在管理齐国中间有个很大的贡献,这一般讲曹参的时候,因为《史记》中间之专门有一篇叫《曹相国世家》,讲曹参的一生,一般人看曹参都认为曹参的战功很高,其实曹参的贡献并不在这儿,曹参真正的贡献是他首先提出并且践行了西汉初年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建国以后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管理国家,这是个大事情,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最早实践这个问题的是曹参,曹参担任齐国的国相以后,他也不知道怎么治国,但曹参他知道找人去商量,所以曹参曾经在担任齐国国相期间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去讨论,召集了很多学者来讨论,结果这个会开到最后曹参没听明白,为什么曹参没听明白呢?四个字叫:“人言言殊”,什么叫“人言言殊”呢?每个人都说一套,每个人说的跟别人说的都不一样,“殊”是不同嘛,如果说每个人都讲一套,每个人讲的都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你叫曹参这个人去听,他就听不明白了,他不知道哪一个该听谁的了,最后曹参听说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当时的胶西,山东不是有个胶东半岛吗,有胶东和胶西,胶西实际上就今天山东的高密县,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姓葛,号称葛公,这个人通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它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两个方面的思想形成的黄老之学,然后曹参就把这个葛老先生请过来,这老先生给曹参批讲了一番,说治理国家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叫:“清净无为”,你要想把这个国家管理好就要清净无为,什么叫清净无为啊?说白了就是不扰民,你不去找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那么民自安,老百姓就安定了,其实他说治国非常简单就是清净无为,曹参一听听懂了,然后曹参把自己在齐国相国的那个他那一套大房子,把那个正堂腾出来让那个老先生住,他自己住到旁边去,尊师啊,曹参应当是最尊师的了,葛老先生就是他的老师,曹参就按这个办法在齐国做了九年国相,最后他走的时候历史上都称他为贤相,其实这九年曹参干了什么呢?什么都不干,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你不扰民,民自安,这就是曹参的治国之道。

我们在这个讲坛中间大家听过很多老师讲过,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思想界有诸子百家,有那么多家,曹参为什么选择了黄老,选择这个“清净无为”的黄老,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决定的。因为曹参去管理齐国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呢?我们要说的远一点,是从公元770年来进入春秋开始,这个战争就不断了,然后再经过了战国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那么从公元770年进入春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中间是多长时间啊?770到公元前221,大家可以算出来多少年啊,500多年的时间,就是五个半世纪,这五个半世纪都是战争不断,所以在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打到楚汉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国家完全都垮了,这个时候国家的困难是无以复加,所以这个时候就实行清净无为的政策是最适合的,所以曹参就用黄老思想治理齐国非常成功。到了惠帝二年,也就是刘邦去世以后汉惠帝继位,到了惠帝二年,当年在中央任相国的萧何突然死了,萧何一死,这个消息马上传到山东齐地,曹参很机灵啊,马上让他的随从整理行装,说我马上要进京了,果然停了几天,任命下来,调曹参到中央政府代替萧何担任中央政府的相国,结果到了中央政府任职以后,曹参怎么治理西汉的国家呢?《史记》的记载是两句话叫:“举世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翻成白话就说,所有萧何定的一律照搬不动,他自己什么事都不干,那你不干怎么办呢?

天天喝酒,担任相国什么也不干,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他手下有很多人,大臣、他手下的部下都想找机会来劝曹参,曹参很有办法,凡是来找他的人,曹参二话不说立即摆上酒摊,喝,这一喝不就酒跟菜给嘴堵住了吗,喝到中间有人想说话了,曹参再敬酒,喝!最后到临走这话都没说出口,醉了,抬出去了。曹参就用这个办法把所有向他提意见的人全都给顶回去了,他不跟人家硬顶,堵住人家的嘴,而且不用别的话,不是用话噎住人家,好酒好菜往嘴里灌,灌醉了抬出去,用这种办法最后搞得就是没有人能提意见。当然这个事件时间长了,皇帝不高兴了,汉惠帝不高兴了,汉惠帝后来就找到曹参的儿子,曹参儿子叫曹窋,也在朝中做官,是专门在皇帝身边做官的,汉惠帝给曹参的儿子,他俩的年龄比较接近,同龄人都是“80后”,所以两个人就在一块儿谈,汉惠帝就给他儿子说了,你回去问问你爹,你看,先皇去世,我又年轻,你爹又是个老革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天天光喝酒什么也不干,你回去问问他怎么回事,所以曹窋休息时回家就问他爹,他还张嘴没问他爹把脸一沉,说这话不该你问,你怎么能问这种事情啊,拉下去打二百板子,一下子把他儿子使劲儿打了二百板子,打的第二天曹窋上朝的时候都几乎上不成,这事汉惠帝知道了,汉惠帝知道,第二天上朝就问曹参,他说你打你那个儿子打错了,那不是他叫问的,是我叫他问的,曹参一听说赶快又摘帽子又道歉,道歉完了,他就问,他说你想一想,你和你的父亲高皇帝相比,那么是你爹高明是你高明啊,汉惠帝说当然是我爹高明了,然后曹参问第二个问题,说你看看我和首任相国萧何相比,谁更强一点呢?汉惠帝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后来汉惠帝想想,这样,他说我觉得你比萧相国还差一点,这就对了,你看咱们现在这一套规章制度是高皇帝跟萧相国定的,你比不过你爹,我比不过萧相国,那咱们应当怎么办呢?按史书的原话:“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这个话的意思什么呢?“垂拱”,我们经常见到这个词,垂是垂衣,衣服垂下来,拱是拱手,“垂拱”就是什么也不干,就是你当皇帝,你没有你爹高明,你爹定那一套你照着搬就行,我就守着职务,就是萧何怎么定的我怎么做,要是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所以后人就传下来一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就是由此而来的,所以曹参是第一个被拜相的人。

画外音:

从刘邦和项羽开战以来曹参就一直跟随韩信,因此,韩信取得的功劳中自然有曹参的一份,再加上曹参和刘邦的关系,所以封曹参为侯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在刘邦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有一个人他仅仅是为刘邦赶车的车夫也被封了侯,而且就在曹参的后面是第二个被封侯的人,此人就是夏侯婴,如果论功封赏那么夏侯婴有什么功劳?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此人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总裁小太妹又不老实了 迁坟师 中国文脉 娇软翦美人 星辰战尊 农门医妻:稳做权臣心上娇 万人迷反派生存指南[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