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苏联的国内战线:最初的裂隙,1953~1968 (第1/34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blockquote>

苏联的生活方式可能会给它自己树敌。

它产生并教育了自己的对手。

——历史学家谢尔盖·德米特里耶夫日记

1958年10月

</blockquote>

古巴导弹危机这幕大戏开演时,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知识界几乎都没去注意它。1962年11月初,知识界人士和无数的苏联读者都在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一本厚厚的文学刊物,那上面刚刚发表了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它讲述的是一位俄罗斯农民在斯大林集中营的遭遇。在冷战的第二个十年,苏联国内战线的社会和文化方面,以及公共舆论和集体认同方面,都开始有了重大的变化。

冷战并不只是大国间的又一次对抗,它还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经济规划之间的碰撞,是文化及意识形态之战。就其本身而言,大卫·考特(David Caute)认为,塑造了冷战的是,“为人们所共享、同时也饱受质疑的欧洲启蒙运动的遗产;尤其是在全球来势迅猛的印刷品、电影、无线电和电视——当然也不能忘了数量猛增的大众剧院和音乐厅,特别是在苏联”。

最近的研究认为,当时,正如美国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化开始影响其对外政策和国际行为一样,全球对抗以及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联也存在类似的情形。“新”对外政策和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的苏共代表大会上对斯大林的谴责,正发生在苏联社会迅速现代化之际。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这种现代化还只限于精英分子的小集团和军工企业,而在他去世之后,已发展成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与美国竞争的需要,迫使苏联领导层不仅要促进科学技术,还要发展高等教育,并给予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精英更多的自由和权力。1928~1960年,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增加了12倍,达240万。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数量也从23.3万增加到350万。后斯大林时代的统治者们想要证明:苏联模式能够造就一个幸福的社会,拥有受教育程度很高的、有创造力的人民。赫鲁晓夫和主席团的其他成员,一致同意大幅削减劳动时间和税收;他们增加了对公共住房、教育、群众文化及卫生系统的投入。他们还着手进行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导向的工业建设,而这些在斯大林时代都是被忽视或取消的。按照俄罗斯历史学家伊莲娜·祖博科娃的说法,“当时政府的政策似乎真的开始面向人民了”。到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增长提升了苏联人民,尤其是专业人员和学生即数量不断增加的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对于未来的信心。

赫鲁晓夫发动的文化“解冻”和去斯大林化,也对苏联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它们绝不是不可避免的。斯大林主义文化的千篇一律的阴郁色调也开始消退。苏联公民不再那么害怕政治镇压了,他们中不同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对国家的那些不得人心的做法的消极抵抗增加了,相对来说摆脱了国家宣传的思想“绿洲”也开始变多了。这些新的变化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密切关注。杰里米·苏里(Jeremi Suri)最近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去斯大林化引发了异见运动,而异见运动反过来又与中欧的各种社会运动一起,开始对苏联政权的根基发起了挑战。结果,克里姆林宫的领导层就开始采取一种较为保守的、以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为取向的外交策略。苏里的观点夸大了异见运动的影响而忽视了苏联缓和政策背后其他的重要动机,不过,就把长期以来不相连贯的各段历史联系起来而言,它仍然是一次有益的初步尝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总裁小太妹又不老实了 迁坟师 中国文脉 娇软翦美人 星辰战尊 农门医妻:稳做权臣心上娇 万人迷反派生存指南[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