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英文版序(二)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本书要探讨的是,在冷战以及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全球对抗中,驱使着苏联的种种动机。俄罗斯和其他前共产党国家的档案的公开,为书写苏联的过去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关于一度隐藏于“铁幕”背后的苏联国内的政治状况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原始资料极其丰富。现在,人们可以仔细地检查政治局的审议过程,可以反复阅读共产党领导人之间的函电,可以观察到动力是如何自上而下地缓缓注入官僚体系的,甚至还可以读到共产党官员的私人日记。一系列批判性的口述史项目,把决策过程的资深参与者们聚拢在一起,提供了官样文牍中看不到的情感背景。

有了这些原始资料,就可以不只是把冷战写成大国间的冲突和毁灭性武器的累积了。不管怎么说,所有的历史都是人们及其动机、希望、罪责、幻想和错误的故事。从柏林的查理检查站到莫斯科的厨房——异见人士在那里谈论着“人性化的”共产主义——从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局到学生的寝室,苏联的冷战有许多战线和维度。它是神经战和资源战,但首先又是思想和价值观的斗争。另外,真正的国际比较研究也可以做到了,而这方面的成就又有助于把苏联的政策与行为置于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即帝国的背景之中。近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克里姆林宫的盟友和卫星国对苏联国际行为的影响。在“新”冷战史著作中,一些最惊人的发现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东德、古巴、阿富汗以及其他扈从国对于莫斯科的动机、计划和考虑有着怎样的影响。

这些不断扩展的视界和方法论上的新挑战,对于本书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从民族和所接受的训练来说,我是个俄罗斯学者,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就一直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对俄罗斯、美国和其他国家档案的经年累月的研究,数不清的国际学术会议,以及与同事、朋友和批评者的交流,对我过去的15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参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24集冷战史电视项目,对我来说,是一种崭新的体验。它让我注意到感知、图像和集体想象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从事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提醒我,过去的经验教训并不会自动地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没有持续的探索、讨论和修正,冷战的经验教训就会变成乏味的统计数据。讲述往日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并说明它是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但却很有必要。

本书是对我在十多年前与康斯坦丁·普里沙可夫(Constantine Pleshakov)共同进行的研究工作的继续。我用来解释苏联动机与行为的概念框架仍然没变,那就是革命与帝国范式。对于斯大林及其继任者来说,安全与权力是首要的目标。这些领导人使用强权政治以及外交的手段,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千方百计地促进苏联的国家利益。然而,斯大林及其继任者的对外政策动机,是不可能与他们是怎样想的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分开的。苏联领导人,以及苏联精英和无数的公民,都是那场悲剧性的大革命的继承人,都受一种救世主式的意识形态的驱使。我们至少要努力理解苏联领导人、精英和人民对于世界和他们自身是怎么理解的,否则,就不可能明白苏联在冷战中的动机。解决该难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看苏联人的意识形态。其次是看苏联人的体验,尤其是二战的影响。第三是检查苏联领导人与精英的生活,以及塑造这些生活的文化因素。

本书围绕冷战中苏联一方主要的发展过程、政策和领导人分成10章。第1章探讨了二战对于苏联政治精英(political class)和一般公众的巨大影响,并说明这种战时体验是如何不仅转化为对安全的追求,还转化为对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和外部帝国的追求。第2章说明斯大林的政策为什么在建设苏维埃帝国方面如此成功,但却损害了大国间战后脆弱的合作关系,并且成为冷战的原因之一。第3章研究了苏联的对德政策,突出了克里姆林宫的地缘政治设计与中欧的苏维埃帝国的现实及其发展态势之间的矛盾。第4章分析了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跟新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与地缘政治上的新目标有关,也跟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有关。第5章探讨了热核革命和新的弹道导弹技术对于苏联的国家安全思维的影响,尤其是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在几次极其危险的冷战危机中的独特作用。

第6章非常重要,因为它着手探讨的是苏联社会及其精英摆脱斯大林主义的禁锢并开始社会文化转型这个主题。它分析了去斯大林化(de-Stalinization)时期的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分析了冷战的国内战线上最早的分裂,以及被称为“六十年代人”的新生代的出现——25年后,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执政时期,此事会产生有力的回响。第7章检查了苏联主张缓和的动机,特别强调了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个人的推动与介入。第8章描述了苏联人缓和意识的衰退以及苏联出兵阿富汗的过程。第9章论述了从克里姆林宫的老近卫军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和“六十年代人”的权力过渡。最后一章则集中讨论了针对冷战终结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读。我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突出了戈尔巴乔夫的个性及其罗曼蒂克的意识形态即“新思维”的特别作用。

对于这样一段多事的历史时期的研究,显然无法指望在一本书中就可以一蹴而就。为了弥补我的疏漏,我推荐了许多优秀的著作和文章供读者参考;它们从真正的国际视野出发,深入探讨了冷战的历史。我希望本书能够以其论及的范围和对于重大主题的专注,补偿它对于某些事件的省略和浮光掠影的表述。不过,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对苏联的经济与财政史进行系统的检讨。书中的最后几章清楚地表明:在20世纪70、80年代,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以及在此之后,经济疲软再加上政治精英在该问题上的无能,导致苏联全球影响力的下降,这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如果对苏联的军事思维和军工综合体有更深入的研究,肯定可以使我能够把许多有关苏联国际行为的基于直觉的看法和尝试性的假设变为坚实的结论。所以说,最好的书还是有待于去写的那本书。

如果没有众多朋友和同事的大力鼓励、不懈支持和至关重要的启发,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这本书。幸运的是,多年来我一直是国际冷战研究的学者网络中的一分子。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冷战国际史项目”(CWIHP)是该网络的核心。我的CWIHP“老兵”的T恤让人想起了许多会议;在那些会议上,我展示了我的研究,并用来自国际学术网络的深刻见解和反馈来丰富我的研究。CWIHP的领导者詹姆斯·赫什伯格(James G. Hershberg)、大卫·沃尔夫(David Wolff)、克里斯琴·奥斯特曼(Christian Ostermann)给我提供了批评与建议,以及编辑方面的帮助,并使我可以及时查阅新公开的档案资料。梅尔文·莱弗勒(Melvyn Leffler)、杰弗里·布鲁克斯(Jeffrey Brooks)、威廉·沃尔弗斯(William C. Wohlforth)、詹姆斯·布莱特(James Blight)、菲利普·布伦纳(Philip Brenner)、阿奇·布朗(Archie Brown)、杰克·马特洛克(Jack Matlock)、罗伯特·英格利希(Robert English)、雷蒙德·加特霍夫(Raymond Garthoff)、利奥·格卢乔斯基(Leo Gluchowsky)、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雅克·莱韦克(Jacques Levesque)、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诺曼·奈马克(Norman Naimark)、维克托·扎斯拉夫斯基(Victor Zaslavsky)以及埃里克·希里亚耶夫(Eric Shiraev)和我分享了看法、文献和批判性的评论,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梅尔·莱弗勒(Mel Leffler)给我看了他在美国对外政策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我生日相同的陈兼(Chen Jian)是位杰出的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他让我明白了“老大哥”(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中的许多微妙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恃君宠 十年前的小暗恋/糖分 荡寇志 林珩 荒野之活着就变强 瓦利安云守 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