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第1/10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事物的发展总是物极必反。在苏联文化政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可以说是对以前时期,特别是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一种逆反效应的结果,或者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

斯大林时期形成并确立的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政策,在赫鲁晓夫时期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未能被有效突破;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又被部分恢复并被基本接受了下来。所以,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政策,基本和斯大林时期一样,是一种封闭、僵化、凝固的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政策,教条主义色彩极端浓重。这种情况,在当时苏联除了极端顽固的保守分子以外,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能够感受和认识到的。1985年4月契尔年科逝世后的这种情况,同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的情况比较相仿,因此,要求改革成了全党上下和全社会几乎完全一致的共识。正是这个缘故,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在当时引起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几近一致的热烈响应和欢迎。

这种对于苏联社会严重停滞的深切认识,这种对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热切期望,早在1977年进行新宪法讨论时,就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当时在讨论新宪法期间,对“发达社会主义”新宪法的批评意见,像雪崩一样爆发了出来,总计向报刊和宪法委员会送达了将近40万条意见。<sup><small>[61]</small>劳动人民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方方面面的问题,提出了大量尖锐的批评意见,从这里已经确定无疑地透露出了全社会对于改革的要求和愿望。但是,当时的国家领导和宪法委员会,对人民的意见却置若罔闻,不予理睬。时间这样又贻误了8年;到1985年契尔年科逝世时,社会各界对苏共领导僵化教条、停滞保守、无所作为等,所积累的不满和怨愤会有多深,可以想见。这一点也和斯大林逝世后的社会情绪有可类似之处。所以,正像戈尔巴乔夫时期的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所说,社会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们国内,教条主义早已不能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所以苏联社会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改革,就成为历史的需要和必然”。<sup><small>[62]</small>

正是针对苏联过去封闭、僵化、教条主义和社会生活不民主的状况,戈尔巴乔夫在提出经济改革的同时,在苏共二十七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开性”问题。他在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公开性”概念的主要内容,应该说是对过去封闭性意识形态的一种革新。因此可以说,它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思想文化的总路线、总方针和总政策。

正像改革是历史的需要和必然一样,“公开性”作为打破改革壁障,为改革开辟道路的思想武器,提出这一方针是十分必要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掌握“公开性”的分寸和维度,怎样把握“公开性”开启的速度和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戈尔巴乔夫主观上对苏联改革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是认识不足的。如果说赫鲁晓夫当年对“解冻”过猛可能面临“洪水滔天”或遭灭顶之灾有足够认识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对“公开性”可能带来的危险则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他对“公开性”把握失度,开闸过猛,造成媒体失控,结果,“洪水淹了龙王庙”。

固然客观形势的发展也对“公开性”起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机组爆炸事故。戈尔巴乔夫在谈到“公开性”时曾不止一次说过:“我们主张广泛发展公开性,但这是为了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人民利益。”而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初期,由于仍按以前的传统做法,掩盖了爆炸的规模和严重后果,引起了西方受放射性尘埃污染国家的严重抗议,因而促使苏联媒体开放报道幅度,这样就大大地推进了“公开性”的发展。

戈尔巴乔夫采取“公开性”的最先步骤,是于1985年夏天撤换了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但这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党的整个庞大意识形态机器还在按原先的制度运转。为打破事事封闭、保密的戒律,总书记把答美法记者问的谈话,马上公诸于《真理报》的报端;这种新的作风、新的做派,也有力影响了其他领导人。接着,开始鼓励报刊、电视和广播,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这对社会上下也是一大冲击波。

在揭露问题方面充当“公开性”带头羊的,是《星火》、《莫斯科新闻》和《论据与事实》等报刊。不久,就打破了报道和批评的“禁区”,对过去不经特殊批准就不能发表的资料和信息,开始公诸于众。在“公开性”这一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中,各地河湖沼泽严重污染的生态问题,也开始展现在全社会面前;有些问题还不时将矛头指向各级政府。

围绕发表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和公映阿布拉泽的影片《忏悔》所引发的事件,大大推动了被查禁作品的开放。由于这部小说和电影作品的发表受到部门和地方当局的阻挠,问题闹到了中央,由最高领导戈尔巴乔夫亲自批准予以发表,这样,就一下子解禁了一大批“持不同政见者”、流亡者和镇压死难者过去被禁的作品,其中包括勃列日涅夫时期查禁的和30~40年代镇压时期封存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吸引了广大读者,大型文学刊物如《新世界》、《旗帜》、《十月》和《各民族友谊》等,争相刊载这些作品。一时间,这些刊物的发行量激增3~4倍。这些禁品的发表,成了当时苏联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

由于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和影片《忏悔》等作品是反映斯大林时期镇压事件的,这些作品的发表,又大大推动了反斯大林个人崇拜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你太强了,饶了我吧 穿成短命炮灰女 浪荡江湖之药师 晚清最后十八年2: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萌妃嫁到:皇上跪下说话 重生之全民天王 在古代开海鲜食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