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抗战时期的侦探滑稽等小说 (第1/6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在通俗小说各个类型之间的互动消长中,侦探小说“付出”多而“收入”少。其主要原因是侦探小说类型化程度较高,类型特征是其生命线,没有侦探,没有疑案的侦探小说是不能成立的。突出类型特征的内在要求决定了侦探小说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兹韦坦•托多罗夫曾列举了八点侦探小说的类型特征:

1.小说最多只该有一个侦探和一个葬犯,最少有一个受害者(一具尸体)。

2.罪犯不应该是一个职业犯罪者,不能是侦探,必是为了一些私人理由而杀人。

3.爱情在侦探小说中没有位置。

4.罪犯具有某种重要地位:a)在生活中:不是仆人或贴身侍女。b)在书中:是主要人物之一。

5.一切都须以一种理性的方法来解释:幻想作品不被接受。

6.心理描写与分析并不重要。

7.必须遵循连续的同一性,至于故事中的情况则是:“作者:读者=罪犯:侦探。”

8.必须避免平庸的境况与结局。(9)

上述八点概括并不十分准确,擅长理论发明的托多罗夫显然对侦探小说史尚未熟稔到专家的程度。但这个概括却大体上合乎人们对侦探小说的“印象”。可以一眼看出,这八点“印象”充满了否定词和限定副词,也就是说,排他性极为强烈。这意味着,侦探小说是一种技术化要求很高的艺术。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的作者只要知识广博或有某项专长即可,而侦探小说的作者却非得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才行。所以,尽管有人说“侦探小说的历史和侦探的诞生都起源于《圣经》”(10),但真正成为一个小说类型的侦探小说,却公认是到1841年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的《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 in the Rue Morgue)才起步。中国的侦探小说创作始于晚清,水平虽然幼稚,但类型意识很浓。1906年吴趼人辑34则笔记为《中国侦探案》,实乃公案变体,并非现代侦探,吴趼人尚订凡例六条,按他所理解的类型特征,严加删削,“所辑各书内所载事迹,或不仅如所辑者,则其前后事,皆无关于侦探,故皆不备录。”(11)也正是类型的技术要求太高,清末民初一大批涉笔侦探创作的作家不数年内便纷纷知难而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成为了无限游戏美人NPC 家养迷你龙傲天 万古灵帝 婚后心动 名侦探之召唤笔记 温柔的你 对照组咸鱼被读心后躺赢了[七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