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四十四课 文化集权下的沉闷 (第1/6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余秋雨:我们在前面为宋代和元代说了不少好话,这与传统的历史观念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要做另外一番相反的文章了。

由于时间近,资料多,人们对明、清两代的事情了解得多一点。写书、演讲、拍电视剧,也常常以明、清故事为题材。社会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名门之后”,不管真不真,说起来也都是明、清两代名臣、名士的“余荫”,却很少扯到唐、宋,更不会上溯秦、汉。结果,一来二去,明、清通过大大小小的很多渠道渗透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中有不少人也只从明、清来了解中国历史。

这种情景,在我看来,是悲哀的。一个古老文明必然会承受时间的筛选,但是筛选可分为“正面筛选”和“负面筛选”两类。“正面筛选”是让多种文明元素面对不同的时空淘除暂时性、速朽性成分,留下精金美玉;

“负面筛选”则是以低智方式留下了那些喧腾一时的故事、哗众取宠的话题,反而冷落了真正的文化珍宝。这两种筛选,与社会阶层的高低并没有关系,请看中国普通的百姓也都知道屈原和李白的重量,而那些明、清时代的宫廷烟云,反而是一些文化人在翻弄。

这就牵涉到文化人的历史责任了。优秀的文化人会像农民守护水渠一样,年年月月维护着“源头活水”的畅通和洁净,提防污浊的加入,堵塞半途的渗漏。

现代学术机制有一个重大弊病,那就是鼓励“枝节性的角落沉迷”,以为越是冷癖越能显示学问。固然有一些冷僻角落很可能关涉历史的经脉,即使是细节也不能忽视,但也有更多的学者都是真正地陷落在无聊的学术泥淖中,不仅自己陷落,还吸引着学生和读者陷落。其实,如果有太多的文化人对中国文化随意肢解,断其神脉,驱其魂魄,那么,这也必将是中国文化主体的陷落。

中国文化在明、清两代,也有不少成果,但就整体而言,创造势头严重减弱。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一种“同质文化”已经繁荣了太久太久,其间的优秀人物已经涌现得太多太多,免不了元神耗散、精魂衰退。它本来应该走人生命的暮年,或者完成一次根本的转型。但是在明、清两代,中国文化还维持着原先的基本格局而没有溃散,也没有出现根本性转型的契机。因此,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个原因是,自朱元璋开始,实行了一种带有恐怖色彩的文化专制主义,典型事例是“文字狱”。乍一看“文字狱”并不普遍,但它却构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惊吓。朱元璋在文化上的自卑转化成了对文化人的巨大不信任,“文字狱”正是体现了这种心理,尽管他对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指控连自己也未必相信。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故意“找碴”。在这个过程中,他纵容和鼓励了那些以告密、毁人、上纲上线为职业的文化打手。这是一场灾难的形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再加上无限夸张的“科场案”,文化人简直没法活了。在这种气氛中,文化创造怎么谈得上呢?

就在这个时候,欧洲终于从中世纪的长夜中醒来了。由于长夜太长,他们对黎明的认识反而特别深刻,于是多头并进,把欧洲全面推向进步。中国则相反,在欧洲陷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国反而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建立了从隋唐到宋元的灿烂文明,一直没有长夜的体验,因此也没有黎明的兴奋、觉醒的震撼、诀别的思索、转型的勇敢。虽然明代还在很多方面堪称不错,但在方向上却已走向保守、停滞、封闭、自满、狭隘、僵化。清代改变了很多统治方式,却没有转变这一势头,所以结果只能被欧洲比下去。那时的世界,已是一个“地理大发现”后的世界,先进与落后有了一些“硬指标”。到十八世纪末,中国古代的“好日子”,大体已经过完。到十九世纪,中国将会遭受深重的世界性痛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来不及说我爱你(碧甃沉) 和嫡女的种田日常 重生日本做魔神 女帝什么时候开播[快穿] 星际吃货生存守则 宝可梦:开局绑定词条系统 穿越甄嬛传之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