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余秋雨:上次说到的几段故事,体现了司马迁的叙事功力,但在整体上,《史记》是散文结构,是一种以第三人称“夹叙夹议”的超越型文笔。

我觉得用这种文笔来写历史最合适,因为在基本神韵上,历史本身就是一篇大散文,或者说,历史结构很像散文结构。它有情节又不完整,有诗意又不押韵,有感叹又无结论一一这还不是散文么?

更让我高兴的是,他的文笔,像历史本身一样朴素。

我们从上几次讨论中已经看到,司马迁坚守着美学职能。因此,说《史记》像历史本身一样朴素,其实是在肯定朴素的美学基础。朴素,是对奢靡的摆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摆脱文学上的奢靡,是一种艰难的努力。因为很多人都在追求奢靡,并把它看成是一种品级、一种时尚、一种美。

当时司马迁身边充斥的是辞赋之风。辞赋也有一些不差的篇章,但总的说来有铺张、浮华之弊,空洞的词章如河水泛滥,却又因刻板的音节、对偶、排比而大同小异。在这种文字气氛中,司马迁用朴素多变、灵活自如、摇曳生姿的正常语言写作,无异是一场浩荡的清风席卷文坛。

但是,铺张、浮华的文风不仅有一种惯性,而且还有一种代代再生的功能。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用大力重新呼唤朴素文风,才成气候。但是,在他们之后,这种呼唤还不得不一再响起,因为那个老毛病像一种间歇症一样一次次复辟。

直到今天,请听听上下左右那么多发言、报告、陈述,其中拥挤着多少套话、空话、大话,而且都那么琅琅上口、抑扬顿挫。更麻烦的是,由于传染和诱导,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那才美,那才叫文学性。

开始的时候,这可能与我们接受的语文教育有关。很多教师从一开始就误会了。记得我上初中时在书店里看到老合先生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他说,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我当时一看如醍醐灌顶,因为这种说法与我们老师的说法截然相反。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两个“老”字间挣扎:听“老师”的,还是听“老舍”的?最后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听老舍的。

我当时想,成语是中国语文中的财富,为什么老舍主张“尽量不用”呢?后来看书多了渐渐明白,成语是递给一般表述者做一般表述时的拐杖,在高水准的文学表述者看来反而会成为“类型化”的障碍。例如,哪里会有一个真心的作家在描写时间过程时会偷懒地去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之类的成语呢?除非是黑色幽默。无论是成语还是定型的形容词,都是经过太多人手的“语言硬块”,如果作家们不想放弃由自己直接来描写对象的权利和责任,就不会频频沿用。

同样的道理,现代生活中那些互相模仿的四字句现代骈体,听起来整齐而顺口,实际上却造成了接受上的惰性疲倦,又败坏了中国语文的生动风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替嫁美人 冷少止步:误宠神秘娇妻 穿到废土当领主 全球异能:从祭坛升级到虚空战国 背后的亡魂 国色天香 当我穿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