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地狱一季 兰波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这个男人,在他37岁离开非洲那年,右腿因非洲的瘴疠和关节炎感染而生了毒疽。他是被抬回故乡的。在法国马赛医院,他很快就失去了右腿。这条腿陪着他浪荡了半生。回家后,他的病床前只有母亲和姐姐。这两个女人“照顾从炎热地方归来的凶狠的残废人”。这样的预言曾出现在他多年前的诗里。冬天快来了,这个残废的男人,在病榻上怀念热带炙热的阳光。11年来,他一直在非洲的丛林和大漠里穿梭。他为法国和欧洲人的几家公司做过事;为不法商人护送过枪支、象牙;贩卖过黑人奴隶;组织过护商镖队,好几次险些在激斗中丧命……这个法国北部的小城、他的出生地,无法让他平静。他剧烈咳嗽,在关于冒险的幻想中心神激荡。他的归宿在远方,而这一次,上帝伸出手来,合上了他的眼睛。那时是11月10日,1891年。这团燃烧了37年的火焰终于在法国北部的冬天里静息了下来。神父在为这个对上帝不敬的男人祝福时,对他虔诚的姐姐说:“孩子,你的弟弟有信仰,您说呢?他有信仰。有一种我前所未见的优质信仰。”他叫兰波,阿图尔·兰波,19世纪法国诗人。

1854年秋他出生于法国北部小城查维勒他的母亲是一个生性孤僻的女人,能干专断。他的父亲是个长期服役在外的下级军官,迷恋非洲,热衷于冒险和追求“放肆的自由”。这样的性格与那个和他共同生下兰波的女人是水火不容的。他们相互折磨,最后离了婚。兰波在这样的家庭中感到深深的窒息。他曾在一篇回忆录中说:“双亲啊,你们给我留下了不幸,也给你们自己造成了痛苦。”兰波身上无疑流着那个下级军官的血。那野性、炙热而疯狂的血液烧灼着他,令他终生无法平息。他最初的压抑和反抗来自母亲。15岁时,他在《七岁的诗人》一诗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母亲合上作业本/满意而自豪地走了,却没有/从孩子那饱满的额头下蓝眼睛里/看出他灵魂深处的厌烦。”这首被无数研究者反复引用的诗让我们体验了一个生性不羁的孩子幼年时的压抑和阴郁,也让我们见识了兰波那无处不在的幻想天性。现实被他的幻想一一点化。他灵性十足的目光,穿透尘埃,穿透漫长的岁月。他活在自己灼热的天性和幻想的国土中,那里幽远、张扬、瑰美……他在诗中回忆道:“他梦想眷恋的草地,那里明媚的/波浪,沁人的清香,金色的柔毛/安详地鼓荡着,不断涌起大潮。”在兰波那里,你绝对感受不到夏日午后的绵长、安详和温暖。他的诗里水火交织,个性无限张扬,星火涌向太阳,自身不断分裂,充满了冲锋式的激情与短促,充满了暴力感、阴郁、精灵般的穿透力和炫人眼目的幻美……这一切,自然跟他早年的家庭生活有关。他没有得到多少来自双亲的温暖,一开始他就以一种弃儿般的心态在人世浪迹。他一无所有,因而一无所惧。

兰波上学后很快显露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诗才。他几乎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轻而易举就把那些老实读书的孩子抛出老远。他7岁开始写诗、小说,比起十几岁才开始写作的诗人来,他的起步灵巧,迅速而充满了天赋和美感。兰波的写作时期为他的16至19岁,实际上那只是他写作的成熟期。从他接触文字起,他就未与诗歌分离,直到1875年。童年一闪而过。少年兰波在中学念拉丁语时,热衷于维吉尔。兰波是一个立足于自身的诗人,他最大的学习对象便是自己。一棵树总会按照自身的方式生长,一条河总会按照自身的方式流淌。兰波将这个规律发挥到了极致。他肆无忌惮地生长,与一切偶像决裂。后来他曾明确指出,立意做诗人的人,首先必须研究的是对他自身的全面认识。他应该探寻他的灵魂,审视它,考验它,认识它。心灵对兰波来说是无限深邃的。同时,他还与伟大的诗魂亲近。他与他们相遇,然后,分离。他永远只是他自己。14岁时,他曾给皇太子寄过一封用拉丁语写成的诗篇。皇太子的老师通过学校领导向他致谢。15岁时,他的拉丁文诗歌在杜埃科学院组织的比赛中获一等奖。这使兰波在查维勒小城小有名气。然后,16岁到来了。这是生长、狂想、写作、奔走的日子。

1870年,兰波所在的学校来了一位年轻的修辞学教师,伊赞巴尔。兰波的灵性吸引了他。他介绍兰波读拉伯雷,雨果、庞维勒的作品,为兰波打开了许多门窗。多年后兰波在他笔下是这样的形象:“他表情有点生重,但温存而怜悯,指甲很干净,作业本上没有半点墨迹,作业做得惊人的正确。”这与我们后来认识的那个半生漂泊的男人多不一样。兰波的诗歌尤其让他惊叹。兰波仿佛一下子便发现了艺术的一切秘密。他模仿雨果或巴斯派,技艺高超。兰波像热带雨林的植物那样在充沛的雨水中疯狂生长。4月,他写下了《太阳与躯体》。我们在此看到了一个狂热不羁,充满了力量与火焰的诗魂。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引发了兰波革命的激情。他放弃了通过学位的考试,卖掉了奖品、几本精装书,买了去莫翁的车票,却一直坐到了巴黎。他在《感觉》一诗中写道:“我要走向远方,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个流浪儿,和大自然一起幸福得如同和一个女人为伴。”而此时巴黎正在戒严,兰波因欠了13法郎的车票被当作流窜少年关入拘留所。伊赞巴尔汇来款,让兰波得以回家。10天后,他又走出家门,步行来到比利时,四处辗转。终因没钱又被伊赞巴尔接了回去。没多久,第3年的2月25日,他卖掉了自己的表,坐车来到巴黎。他在寒冷的巴黎四处游荡。半个月后,终于又步行回到家。

就在兰波像困兽般躁动不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知了魏尔兰的地址。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几首诗寄给魏尔兰。魏尔兰那时刚结束了他的放荡生活,因巴黎公社事件而沉沦潦倒,被岳父养着。兰波的声音穿过他颓废黯然的生活,击中了他的心。他马上回信,将16岁的兰波接来了巴黎。他知道这个僻远小城的少年是个举世难遇的天才。兰波来巴黎后便与魏尔兰形影不离。他们迷乱,狂放,阴郁,高亢。充满了暗夜星火般激情与天才的生活得以展开。魏尔兰后来在回忆兰波时写道:“他个子很高,很健美,像个运动员,生着流浪天使般的鹅脸蛋,一头梳理得不大整齐的栗色头发,一双有点惴惴不安的湛蓝色的眼睛。”魏尔兰将兰波的诗发表在他的朋友们主编的杂志上。兰波一举成名。

这一年的5月15日,兰波在给朋友保尔·德梅尔的信中提到了他的诗歌理念。这封信日后成了众多诗评家眼里的谜。兰波宣称:“我认为应该成为通灵人,使自己具有通灵的本领。”通灵意味着超越常态,像精灵般在人世和冥界穿行。天机在此敞开。诗人可以听到最细微、高远、神秘的声音。神灵、乞丐、行者、国王和鬼魂都借诗人之口说出他们的故事。通灵人自身也敞向万物。他的存在超越了肉身。他一无所有又无处不在。通灵人是灵质的存在。灵感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沙漠绿洲,要跋涉多日,才能遇见。而对通灵人来说,灵感就是一场永远下不完的雨。因此兰波诗中才有那么多幻美的篇章。据郑克鲁考证,通灵人一词最早可见于16世纪出版的法译《圣经》,“是指受到神明启示,独具超自然的洞察力,能够预卜未来的人”。古希腊人认为通灵人与神灵相通,但与诗人无缘。最早是由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和奥维德,把通灵人与诗人联系起来的。他们启了天机。随后无数诗人为这二者的神秘关系心醉神迷。在19世纪的法国诗人中,就有戈蒂耶、李勒、庞维勒、波德莱尔、阿贝尔、梅拉、魏尔兰等。兰波在那封才气纵横的信中将他们一一提及。歌德将通灵人称做精灵。他对此有着深深的敬畏。而雨果认为,通灵人是指思想家、神父、先知、诗人、梦幻者。他说:“诗人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成为通灵人,最伟大的通灵人也许是肉眼的失明者。眼睛闭上灵魂却睁开了。荷马看得清,弥尔顿能凝视。”

兰波认为成为通灵人要首先成为病态的人。他提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诗人要长期地、广泛地、有意识地使自己的全部官能处于反常的状态,以培养自己的通灵能力,各种形式的爱情、痛苦和疯狂,寻找他自己,在自身耗尽一切毒物,以求吸取它们的精华。”兰波的通灵是以斨害自身为途径实现的。他深知全面发展便是全面平庸。他有意破坏自身的健康,将自己逼向疯狂,在那半神半鬼的状态中,他便能看见平时所不能看见的,听见平时所不能听见的。他是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成长的。这种破坏式的成长是一场烈火,一场革命,一场自我的炼狱。兰波在这种趋向毁灭的自伤中展现了青春的所向无敌。他承认“这是一场难以形容的折磨”,“在这种折磨中,诗人要有坚强的信念……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病人、最狂妄的罪犯、最不幸的落魂者——同时又是学问最渊博的人!”对自己的无可救药,兰波是心中有数的,他接着说,“让他在自己的心中,在饱览这些事物中而死吧:另外的惊人的劳动者会走过来,在他倒下的地平线继续下去。”在提及死亡时,他依然声音高亢,依然具有烈火熔金的气质。

兰波的破坏力、创造的激情、求刺激的渴望在他的生活中也熊熊燃起。他在巴黎很快就激起了舆论围攻。他激活了魏尔兰困顿的灵感,诱醒了这个嗜酒的诗人内心的魔鬼。兰波很快也感到了魏尔兰刚刚怀孕的妻子对他的敌意。他在巴黎得到了他想要得到的,也失去了他能够失去的。流浪的天性催促着他。他决心一走了之。而这次,他怂恿了魏尔兰和他一起上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诸界第一因 漂亮美人自救指南 经年情深 让我留在你身边 白切黑后男主的火葬场我做主 异世天言 美食拯救世界[星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