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御功夫,天桥乐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天子脚下的北京城,好些看上去挺粗俗的玩意儿仔细琢磨起来却都渗着股子高贵气。若是捯起根儿来,兴许还能跟皇宫大内扯上关系。就比如老北京天桥的撂跤。它曾在京城盛行了几百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雅到皇宫大内,俗到天桥地摊儿,撂跤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曾经历过王朝更迭,受到过百姓追捧。然而,却在近二十年来戛然止息。

老北京话里并不说摔跤,而是叫“撂跤”。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京跤的规矩是撂倒为胜,点到为止,并不需要非得按着对方肩膀着地。撂跤也叫掼跤,这门功夫原本不在民间,而是出自宫廷。历史上康熙爷拿鳌拜,靠的是一群演练布库戏的小伙伴。所谓的“布库戏”就是满族风格的跤术。后来为了嘉奖这群立下大功的弟兄,康熙下旨专门设了善扑营,训练精于此道的职业高手。营里那些虎背熊腰、结实漂亮的跤手就叫做“布库”,老百姓们叫俗了成了“扑户”,也有的人叫成“扑虎”的,听着都透着威风。

若论社会地位,那时的善扑营可远远要胜过现在的国家摔跤队。这支由亲王、贝勒统领的队伍直接归皇家调遣,担任着皇宫侍卫、八旗教练和御试武进士的执事等等重要差事。善扑营的比赛也不仅是宫廷表演,更是朝廷宴请蒙古王公时与草原来的跤手们切磋的重要礼仪。营里那些扑户属于典型的国家公职人员。

善扑营分东、西两营,训练起来各有特色。东营注重力气,西营讲究技巧。东营看的是块儿,西营练的是绊儿。每逢正月十九的宴九大赛,皇帝要亲率百官到中南海紫光阁小金殿观看两营比武。但见扑户们分列两队,身穿用厚白棉布纳成的短袖跤衣——行话叫褡裢,扑户视为至宝。腰间扎着用骆驼毛织的中心带,行里人也叫辫子。下穿长裤外罩套裤。脚蹬一双螳螂肚似的黑靴子。一个个腆胸迭肚,八面威风。真个是胖大的魁梧,瘦小的精神。

抽签之后摆开架势,两两对阵。扑户们一个个两腿踩着节律跳跃着,恰似腾云驾雾,然而,脚下的每一步却都扎实稳重,落地生根。那柔韧的腰腿就像充满力道的蟒蛇。两条粗壮的胳膊画着弧线悠起来,看起来犹如架上荡着的黄瓜。这是一种典型的跤架,叫黄瓜架。忽然,两个人像一对舞动的大蝴蝶轻轻一触,刚一搭手,这个抓握对方腰间的辫子,迅速借手拉腰,打闪纫针般进肩入胯,低头直腿,紧底手翻上手,猛地将对手从背上摔到面前。功架优美大方,动作干净利索。胜利者向座上请安报号,可以晋级为高一等的扑户。失败的倒地时也要有个样儿,纵然输了也不算寒碜。双方并不死缠滥打,输赢都得亮出谦谦君子风范。

渐渐地,北京民间出现了私人开的私跤场,在这里历练出来的头等跤手能有机会被保送到善扑营去当候补。这无形中给百姓家的孩子提供了一条不错的谋生途径。有道是“穷文富武”。皇家御用的善扑营享受着非常优厚的待遇,不仅有俸禄,一年到头还有机会得到各种赏赐。能成为一名御扑户,那可是件非常体面的事儿。结果京城里撂跤之风大盛。政府的提倡和保护促使这门功夫发展了两百多年,也精致到登峰造极。不但有着“大绊子三百六,小绊子赛牛毛”等等复杂的技巧,其中所包含的规矩、礼数乃至道行已然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然而,时过境迁。清王朝灭亡了。善扑营解散了。营里的老少爷们儿丢了“铁杆儿庄稼”,只能自谋生路。可昔日尊贵的御扑户们除了撂跤没有任何别的手艺。于是,有门路的开馆收徒或做起小买卖,没本事的卖力气扛大个儿。不过,他们并不乐意下海卖艺。因为在他们看来,扑户是体面人物。掼跤是宫廷功夫,哪能和杂耍儿一样当街撂地卖艺呢?

可话又说回来,人要是饿急了,为了养家糊口也就顾不得体面。民国初年,有个姓王的老扑户,因为脑袋上长个肉瘤人送外号肉包儿王三,穷得实在没辙了,披着两件旧褡裢在什刹海荷花市场前围个场子,专给过往的游人演练说跤。从此,京城的繁华地段和各大庙会也就渐渐有了撂跤卖艺的场子。昔日天上的御功夫一下子掉在了地上。但它没有被摔死,反而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在自由的状态下演变成了土生土长的北京功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恃君宠 十年前的小暗恋/糖分 荡寇志 林珩 荒野之活着就变强 瓦利安云守 半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