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余秋雨: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对他人的抱怨,那就错了。它为人类的死亡下了一个最积极的定义,那就是“托体同山阿”。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死亡定义中,没有一个比得上。

王安安:陶渊明有一个非常显赫的曾祖父,就是陶侃,在东晋的政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陶渊明似乎从来没有从陶侃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也不说自己的曾祖父是谁,但是最后他的名声反而比陶侃大。

余秋雨:炫耀自己出身名门,等于是宣布自己没有出息。

炫耀的人可能不知道,就在他炫耀的片刻,人们正在对比他与家世门庭的巨大差距,从心里轻轻摇头,深深叹息。

好,你们五位都说了,我也加入一份。我本人在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刻曾经受到过陶渊明的“加持”。那是在十八年前,我为了成为一个独立文化人决定辞去一所高等艺术学院院长职务,却阻碍重重。我说服不了学院里的师生和上级领导,已经到了放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时,头顶上似乎出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呼唤:“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呼唤,像一声声催促,又像一声声责问,一声声鞭策,终于使我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因此,最后在学院接受我辞职的欢送大会上,我特地引用了陶渊明的这首诗。他的这首诗,是我实现一次人生大转折的路标。

陶渊明所说的“田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家园”,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他本人早年为了家里的生计,做过几次小官,但只要能勉强过日子,他就辞职回家了。我们初一听,他家里有菊花,有东篱,又看得到南山,非常舒适,但应该明白,他必须自己耕种。就像嵇康抡起铁锤打铁一样,亲力亲为。我当时辞职后独自去甘肃高原考察中国文化,“田园”是庞大而不确定的,我在生活上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一路上就靠陶渊明和嵇康鼓励自己。

丛治辰:秋雨老师,我觉得陶渊明和嵇康毕竟有一点不同,嵇康的日子过得很好,饭吃得饱饱的,才有力气去打铁。打铁是他的个性。物质生活上,陶渊明好像不能跟嵇康比。可以说耕种是他的个性,但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养家糊口过日子。这样一比,好像嵇康比陶渊明显得更浪漫,陶渊明却更不容易。

余秋雨:你说得很对,嵇康再怎么打铁,也是一个贵族知识分子,而陶渊明则选择了远离贵族生活。而且,嵇康和其他魏晋名士都有一点点故意要显摆自己的叛逆姿态,而陶渊明则是完全消失,不让别人追踪。因此,陶渊明更彻底。

细说起来,陶渊明家里人不少,完全靠种田,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最要命的是,回家三年以后,一场大火把他们家烧得干干净净。这下他就陷入深深的贫困之中。四十五岁以后,他的诗文不太讲自己田园生活的潇洒了,更多的是想到老和死。他的一百多首诗里面,有几十处提到老和死,是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提到老和死最多的,因此他也成了其中最具有生命意识的一个人。他的生命意识,不像先秦诸子那样空蹈,也不像屈原、嵇康那么奇丽,而是体现为一种平实、恳切的状态,与人人都能接通,因此变得特别浩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明日未临 武侠卧底,从满级神功开始无敌 抱错文里的万人迷养子 稳定发疯[星际] 长短经 隔壁家的小白莲(女尊) 东山月皎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