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二、组织起来:计划文学的萌芽 (第2/7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己)讲演会议决随时举行。

(庚)会址问题暂时不设会址,借书记干事寓所为接洽一切会务之处。

讨论竣,茶点,谈话,至晚6时始散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就这样成立了。

其实,文学研究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11月。当时,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许地山、瞿世英等人,在北京创办了旬刊《新社会》,他们均是社会实进社的成员,创办这个旬刊,旨在倡导社会改造和平民教育。然而半年后《新社会》被政府查禁,他们又办了一份月刊《人道》,才出一期又因政治压迫而停刊,于是,创办一份新的刊物,并进一步组织一个新的团体,借文学的力量来改造社会,成为这些人的迫切需要。

恰在同一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的总校对,年仅25岁的沈雁冰,接受了一个新的职位。也是1919年11月,身兼《小说月报》与《妇女杂志》主编的王莼农(名蕴章,别号西神),决定《小说月报》从1920年起用1/3的篇幅提倡新文学,拟名为“小说新潮”栏,请沈雁冰主持该栏实际编务。于是,拥有10年历史的作为旧文学顽固堡垒的《小说月报》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决口之下,难有完堤。“小说新潮”以外的其他栏目也在渐渐“新文学化”。到了1920年的第10号,《小说月报》取消了新旧小说栏目之并置,“一律采用‘小说新潮’栏之最新译著小说,以应文学之潮流,谋说部之改进”。资方和读者两方面的压力使《小说月报》的完全新文学化成为大势所趋,终于到1920年底,王药农辞职,沈雁冰接编《小说月报》,从1921年第12卷第1号起全面革新。京沪双方一拍即合,《小说月报》从它的新生之日起,便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刊物。

此后,文学研究会又相继创办《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诗》月刊,编印《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社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和《小说月报从刊》等六类丛书近300种。1932年《小说月报》因战事停刊后,文学研究会无形中解散,但其丛书仍继续出版到1941年。后来傅东华、王统照主编的《文学》,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则可看做是文学研究会的余波。

作为文学研究会核心人物之一的沈雁冰,在谈到文学研究会时,总是不遗余力地辩解文研会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强调它“是一个非常散漫的文学集团”,说“改组后的《小说月报》一开始就自己说明它并非同人杂志”,“事实上,它始终是商务印书馆的刊物”。他还说,“从文学研究会的宣言和简章中,可以看出,文学研究会并没打出什么旗号作为会员们思想上、行动上共同的目标。在当代文学流派中,它们没有说自己是倾向于那一派的”,“宣言及简章中并没半句话可以认为是提倡‘为人生的艺术’”。

沈雁冰之言确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他的大肆辩解不能不令人对其良苦用心有所探究。沈雁冰在文学界可以说是“诸葛一生惟谨慎”,极为明智清醒。他对自己在文学上做出的巨大贡献深藏着无可置疑的自信,所以他宁愿将种种矛盾留到身后而不愿在现实生活中引来过多的麻烦。几十年动荡的政治风波,使他对“团体”、“派别”怀有敏感的警觉。仔细分析他那些辩解的语境和语义,可以断定,沈雁冰的用意在于,竭力淡化文研会与创造社的争论与对立,消除文研会留给人们的“党派”色彩,努力显示自己并未参加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党外小团体,特别是文研会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良莠不齐的那些成员,沈雁冰更不敢引为“同志”。

的确,与严格的政党相比较,文学研究会算是“非常散漫”的。但是,若以文学集团的角度来看,则不能不承认它是“有计划有组织”的。中国数千年文学史上,不乏形形色色的文学集团、流派,但是,有正式的宣言、正式的简章、明确的组织机构、固定的机关刊物、系统的组织活动,从酝酿成立到展开工作的有筹谋有步骤有分工,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以打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并为之不懈地一致奋斗,由这些特点所凝成的一个“现代”式的文学团体,则无疑可以说,文学研究会是破天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江湖之热点大侠 大生意人3:做局 叛国的拉斐尔 让你扮演,没让你掀起山海复苏! 史上最强Omega军团长 论日常番主角与运动番的适配性 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