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活着的理由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h4>

整个故事有两个转折点。马丁和麦克斯,一个在德国慕尼黑,一个在美国旧金山。他们本是多年老友,曾在美国旧金山合作经营画廊。大洋两岸的他们用书信延续着友谊。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马丁回到德国,这也是故事的开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部分国土,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在人民生活水平和民族情感方面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纳粹党便充分利用了这种民心低迷的机会,大肆鼓吹“种族优越论”“生存空间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丁一步一步地被洗脑,慢慢滑入了纳粹的深渊。在纳粹的问题上,马丁与麦克斯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马丁热情拥护纳粹,认为这是德国新生的希望,麦克斯却隐隐感到纳粹对人性的迫害,他劝说马丁回归正途,马丁断然拒绝:“不要再写信来了。现在,我们必须都要明白,我们分道扬镳了。”

第二个转折是麦克斯妹妹格丽赛尔的死亡。格丽赛尔曾经和马丁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后来因为马丁顾忌家庭,无法“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麦克斯的友谊。麦克斯宽容地原谅好友选择跟自己的妹妹分手,写道:“就算重来一次,你也不能改变这个结局,我亦不能。”然而,格丽赛尔被纳粹追杀,求马丁救她一命,马丁冷漠地拒绝了,任由她被纳粹活活打死。这其中当然有马丁害怕被牵连、贪生怕死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马丁认为昔日恋人也算死有余辜,因为“她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览了她的犹太身体”。一年前,马丁还不无柔情蜜意地描述格丽赛尔,转眼便被纳粹洗脑,憎恶她的犹太血统到入骨的地步。格丽赛尔死了,麦克斯和马丁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仇恨像种子一样在麦克斯心里发了芽,他悄悄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h4>比欧·亨利更欧·亨利的结尾</h4>

麦克斯曾经这样描述他和马丁的友情:“总有一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找到真诚,找到在炉边促膝谈心的朋友。在那里,我们抛掉自负,找到温暖和理解;在那里,没有自私;在那里,美酒、书籍和交谈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不再是炫耀;在那里,我们真诚相待,宛若身在家中。”其中温情让人动容。

然而,在妹妹死后,麦克斯开始了对马丁疯狂的复仇。他用本姓爱森斯坦,不停地给马丁写信,信的内容看起来像是马丁和他做着秘密的地下活动。纳粹终于怀疑马丁并开始迫害他的家人。马丁唯有向麦克斯哀求不要再写信:“我像爱亲兄弟一样爱你,我的老麦克斯。我的上帝,你没有怜悯心了吗?……停下来吧,我还有救。我求求你,看在我们多年交情的分上!”此时麦克斯的心已然冷如冰霜,他继续写信寄信,终于一个多月之后,信件被退回了——“查无此人”。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和我一样,倒吸了一口凉气。故事沉重得令人窒息,却真实得使人落泪。这是无声的杀戮,却比那些血淋淋的战场更恐惧更压抑。小说一波三折,看似有着欧·亨利小说惯有的出乎意料的结局,实则比欧·亨利更深刻更震撼人心。故事开放式的结局,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当麦克斯复仇成功之后,留给他的又是什么?!

<h4>永远的人性,活着的理由</h4>

二战爆发前的1938年,美国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普遍的恐惧感使人们只关心经济复兴和就业问题,国内孤立主义情绪高涨,认为美国不应干预美洲大陆之外的事务。这就是《查无此人》的写作背景。

凯瑟琳以敏锐的触角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她这样描述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全职法师之原神 孤谍 末日浮岛开局一口井,求生我成神 重回七零改嫁军官,我旺夫又发家 香槟往事 尤金尼亚之谜 投降吧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