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附录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既然名为“一个人的诗歌史”,当然是以个人角度来审视和阐述诗歌史,请问您选择代表诗人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虽然说是“一个人的”诗歌史,但对于我的同龄人(“70后”)而言,我所写的这些诗人同样也是“他们的”,顾城、海子等诗人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传统,在影响着我们、纠正着我们。目前,这些诗人的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座上宾,可见,对人物的选取,读者、诗歌界同行以及文学史研究者是有一些共识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黄灿然,很多普通读者对这个名字不熟悉,近几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当代诗歌史中对其也很少提及,但在我看来,黄灿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翻译和文论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增强。给黄灿然以海子、西川等人同等的地位,是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的一个赌博,我相信自己不会看走眼。正因为我在尊重大多数人的共识的基础上,作出了个人的选择,“一个人的诗歌史”几个字才更为名副其实。因此,要我说选人的“标准”,我可以归纳为:对读者的影响力、作品的创造性以及所达到的深度。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另一些诗人同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作品同样优秀,你为什么不写他们。对此,我只能回答: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我正在写作的《诗歌史3》中,还会写到一些诗人,甚至会写一些具有实力但还未获得广泛关注的诗人,但这仍然远远无法概括诗坛的全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好在我写的仅仅是“一个人”的诗歌史,以后应该会有另一些人撰写他们眼中的诗歌史,这样,几种“史”结合起来,读者对诗坛状况的了解就更为全面了。

我注意到,你写的诗人都是当代的,实际上你是在写一个自己同时代的诗歌史,而且其中很多与你相识,这样会不会出现一些粉饰性的曲笔呢?

严格地说,虽然我和我笔下的人物都是当代的,但不是同时代。我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笔下的诗人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出生的,与我相差10—20岁。他们亲身经历了“上山下乡”和风起云涌的20世纪80年代,而1986年徐敬亚等人在《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操持现代诗大展时,我还在读小学。因此,对于诗歌写作来说,他们比我早一代甚至两代,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他们的诗歌长大的。

但是正如你所说,我和他们共同经历了诗歌之火逐渐冷却的20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而且随着我的成长,我和很多前辈诗人成了朋友,或者成为“熟人”,时常能在各种场合见面,这样一来,怎么样“写”他们,的确成了一大难题。首先,我不能乱写,因为除了那些因意外去世的诗人,大家都还健在,对同一个诗歌事件,很多人都亲身参与过,要是乱写,马上就会被人质疑。但也不能粉饰笔下的人物,如果是这样,那这本书就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私人致敬文本”,没必要出版。所以,我得为自己的行文把好“度”。我自认为我的立场是客观公正的,书中对一些诗人和诗歌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的确优秀。如果一个读者面对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等作品,面对顾城和海子的绝代才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过如此”,我会认为他不够诚实。一个读者,对好诗人和好作品要有尊重的态度。事实上,书中有很多地方对我笔下的诗人是批评的,只是比较委婉而已。

就像你自己所说,有几个诗人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譬如张枣),仅仅通过资料的整理而成,你觉得写他们和写认识的诗人有何异同?是否会担心二手资料影响真实性?

我写已故的诗人和写健在的诗人时,心情没有什么变化,更不会因为死者不能反驳便以为自己可以妄言,毕竟,我持的是同一个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独钟 漫威世界的御主 遇见你何其幸运 轩辕·绝 影后虐渣成神记 老实人不背锅[快穿] 论日常番主角与运动番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