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三十八课 中国历史的分水岭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这是文化社会学中的一个至高命题。“文化创造的制度环境”建立很难,破坏却很容易。其中最主要的标准,是看几个代表性的文化创造者的处境如何。当他们的处境都不好了,那就证明制度环境已经破坏。

我曾经在《唐诗几男子》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最重要的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狼狈处境,大家不妨找来一读。他们三人遇到的麻烦完全不同,但都很大,甚至到了致命的边缘。这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一个难以逃遁的环境。

在三位大诗人的遭遇中,有一点让我非常震惊,那就是,当他们陷入泥淖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来救他们。李白的诗,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大家都知道他只不过是接受王子李?的邀请参与平叛,而没有什么不良行为。但是,当王子之间产生矛盾,他的读者们却全然抛弃了他。杜甫曾经描述当时李白的处境是“世人皆欲杀”,即普天下的人都要杀李白,认为他该死,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他那么多深入人心的诗句,那么多已成为读者自身文化一部分的咏吟,居然没有引发人们一点点的怜惜之情,这就是文化创造者和文化接受者之间的千古隔阂。当然,也是“文化创造的制度环境”失落的证据。后来,他虽然侥幸获释,但,他的晚境,他的死亡,他的后事,包括他儿子伯禽的两个女儿的不知所终,都让人长叹。其实,杜甫、王维后来的处境也并不好。他们把那么多的美丽馈赠给历史,而他们的实际人生却基本无助。中国社会的这个毛病,一直未能有根本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造的制度环境”,曾经偶尔出现过一抹晴意,而大多数年代都乌云密布。

除了广大民众对文化创造者的漠然外,文化领域自身的嫉妒更是铺设了一张消解杰出、筛选平庸的大网,使优秀的文化创造者一直难于生存。

只有当他们死去很多年,再也不会给人们带来嫉妒的理由时,才会被封圣称贤。因此,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比文化创造更重要的,是文化卫护。

大家都看到了,当历史伤害了什么等级的诗人,那么,这个等级的诗人便再也不会出现在历史上了。从此,不仅李白、杜甫不见了,李白、杜甫的等级也不见了。

我希望大家在朗诵李白、杜甫的诗句时再多记一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江湖之热点大侠 大生意人3:做局 叛国的拉斐尔 让你扮演,没让你掀起山海复苏! 史上最强Omega军团长 论日常番主角与运动番的适配性 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