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作者按语 (第2/2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在泽农的故事所覆盖的大约六十年时间里,一些事件完成了,它们至今仍然与我们相关:中世纪古老的基督教社会持续到1510年左右,分裂为在神学原理上和政治上敌对的两个阵营;变为新教的宗教改革失败,以及对不妨称之为其左翼的镇压;同样失败的还有天主教,它在长达四个世纪里禁闭在反改革运动的铁质紧身衣里;地理大发现越来越沦为对世界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长足进展,这一进展与君主制时代的开始结合在一起。这些事件过于广阔,生活在当时的人难以窥见其全貌,它们间接地影响了泽农的故事,也许,它们对次要人物的生活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这些人更执著于那个时代的陈规陋习。帕托洛梅·康帕努斯是按照上一个世纪已经过时的老派教会人士形象来描绘的,对他而言人文主义传统是不成问题的。由于必然的原因,可惜的是,宽厚大度的方济各会修道院院长在十六世纪的历史里难以找到以公开身份与他对应的人,但是这个人物部分地参照了当时的某位教会人士,此人在成为神职人员或者进入修会之前,有过丰富的世俗经验。读者从他反对酷刑的言论中可以听出,有一条论据虽然深具基督教精神,却是从尚未成文的蒙田著作里借用的。博学而又具有政治头脑的布鲁日主教是根据反改革运动中的其他高级神职人员来塑造的,但是与我们对这些年里真正的布鲁日主教有限的了解并不相悖。堂·布拉斯·德·维拉的原型是一位叫作恺撒·布朗卡斯(César Brancas)的渊博的犹太教神学家,他是阿维尼翁新城圣安德烈修道院的院长,大约在1597年因“犹太教信仰”被他的僧侣们驱逐。我故意让胡安修士的形象显得模糊不清,他身上有皮埃罗·蓬齐奥修士(Fra Pietro Ponzio)的影子,此人是康帕内拉年轻时的朋友和弟子。

几位银行家和商人的肖像:皈依再浸礼派信仰之前的西蒙·阿德里安森,利格尔一家及其社会地位的上升,马丁·富格尔也是一个虚构人物,但我将他嫁接到十六世纪时将欧洲控制在自己股掌之间的真实家族上,这些人物与隐蔽在当时历史之下的财政史上的真实人物十分接近。亨利-马克西米利安属于一群有文学修养而又爱冒险的贵族,他们具备浅显的人文主义的智慧,无需向法国读者列举这些人的名字,可惜的是他们这类人到了世纪末叶就差不多绝迹了。最后,那个时代的编年史作者和历史学家们几乎只对宫廷生活或者市民生活感兴趣,他们留下的关于普通人生活的资料非常稀少,而科拉斯·吉尔、吉尔·隆博、约斯·卡塞尔以及那些跟他们同样地位卑微的人物,就是尽量根据这些资料来构想的。我们也尝试用类似的想法来塑造书中的几个女性人物,一般说来,除了几位著名的王室贵妇,女性形象不如男性形象那样清晰。

然而在本书中出现的次要人物,有四分之一以上是按照原样取自史书或者方志:教廷大使德拉·卡萨、检察官勒·科克、龙德莱教授(他的确因让人当面解剖自己的儿子而在蒙彼利埃引起轩然大波)、医生约瑟夫·哈-柯恩,当然,在众多人物之中,还有海军元帅巴巴罗萨和江湖骗子鲁吉耶利。明斯特悲剧中的主角:贝尔纳德·罗特曼、扬·马蒂斯、汉斯·博克霍尔德、克尼佩多林等,都是从当时的历史记录中抽取出来的,尽管关于再浸礼派反叛的情形全部是由敌对方记述的,然而被围困的城市里发生的狂热和过激行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司空见惯,因此我们认为关于这场惨剧的大部分细节描写是可信的。裁缝阿德里安和他的妻子玛丽取自阿格里帕·多比涅的《悲歌集》;锡耶纳的意大利美人以及她们的法国爱慕者们见于布朗多姆和蒙吕克的作品。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到访亨利-鞠斯特府上一事,跟亨利-鞠斯特本人一样是虚构的,然而这位贵妇与银行家之间的交易却实有其事,同样,她对自己的鹦鹉“绿衣情人”的爱怜以及对拉奥达米夫人的依恋都是真实的,一位宫廷诗人曾作诗悲悼这只鹦鹉之死,布朗多姆的书中也提到过拉奥达米夫人;小说里描绘奥地利的玛格丽特的肖像时,伴随的几句关于女性恋情的奇怪议论,也出自同一位作家书中的另外一页。女主人接驾时给孩子喂奶的细节,取自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回忆录》,她访问佛兰德斯时比书中晚了一代人。洛伦扎齐奥在土耳其设立大使馆为法国国王效力,1541年他途经里昂时随从中至少有一名“摩里斯科人”,以及发生在这个城市的针对他的暗杀,都是当时的资料所提供的事实。鼠疫在十六世纪的欧洲常常爆发,几乎成为流行病,在巴塞尔和科隆发生的鼠疫也就不足为奇,然而之所以选择1549年这个年份,是出于小说叙事的需要,与莱茵河地区一次疫情的爆发无关。泽农在1551年10月提到塞尔维(1553年被判决并烧死)面临的危险,不是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将事件提前了,而是考虑到这位加泰罗尼亚医生长期以来一直冒着风险,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阵营,至少在将这位不幸的天才送上火刑堆这件事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小说中影射明斯特主教有一位情妇,这件事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十六世纪萨尔茨堡一位有名的主教,他的情妇与这个人的名字相近。本书中除了两三处例外,虚构人物的名字全部取自历史档案和家谱,有时甚至取自作者本人的家谱。某些著名的人名,比如阿尔巴公爵的名字,是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拼写法来写的。

由世俗当局和教会当局搜集起来控告泽农的罪状,以及与这场诉讼相关的法律上的细节,我们借用的是十六世纪后半叶和十七世纪初的五六桩著名或无名的案件,加以适当的改动,尤其是康帕内拉最早的几场诉讼,其中既有属于世俗问题的指控,也有渎神和异端的罪名。泽农的案子从头到尾都是虚构的,由于检察官勒·科克与布鲁日主教之间潜在的冲突,这个案子变得旷日持久和错综复杂;考虑到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佛兰德斯的城市对新设置的主教拥有的行政特权极为反感,他们之间的冲突虽然是虚构的,然而合情合理。神学家希罗尼姆斯·凡·帕尔梅特嘲讽地提出要将泽农送去探索无限世界,实际上,这是德国反改革运动的领头人加斯珀·肖普(Gaspar Schopp)在执行乔达诺·布鲁诺的死刑时所说的话;同样,还是这位肖普,开玩笑地提议让囚犯(这一次指的是康帕内拉)乘坐自己发明的飞行轰炸机去跟异端作战。最后几章中提到的布鲁日特有的刑罚,比如泽农向康帕努斯议事司铎描述的酷刑就发生在1521年,罪行原因不详,另外,杀婴罪应判处火刑,证实犯有法律所禁止的风化罪的犯人要在城外被烧死,这些细节大部分取自马尔科姆·莱茨(Malcolm Letts)的著作<i>Bruges and Its Past</i>,这本书关于布鲁日司法档案方面的材料尤其丰富。封斋前星期二的情节,是根据此前差不多一百年发生在这个城市的一件事来想象的,即处死马克西米利安皇帝的议员。在法庭上打瞌睡后醒来,以为死刑已经宣判的法官,这个情节几乎原封不动地套用了当时流传的一则轶闻,当事人是“血腥法庭”的法官雅克·赫塞尔(Jacques Hessele)。

然而,我们也对某些历史事件略微作了改动,以便将它们纳入这部小说的背景。龙德莱博士对小小年纪就死去的儿子进行尸体解剖一事在时间上提前了,而且我们将这个儿子描写为接近成人的年纪,为的是让他成为“一部人体机器的好样本”引起泽农的沉思。事实上,龙德莱很早就以解剖方面的研究著称(他还解剖过自己的岳母),他只比我们虚构的这位学生略微年长。古斯塔夫·瓦萨经常住在乌普萨拉和瓦斯泰纳的城堡里,但是小说中安排他前往这些行宫的日期并提到国王亲临1558年秋天的一次朝会,主要是为了大致勾勒一下这位君王的行踪以及他繁重的国务。

“海上叫花子”的首领们最早进行活动的日期是真实的,但是这些支持者的战绩和威望也许被稍稍提前了。埃格蒙特伯爵的“看门人”的故事糅合了下述事实:被处死的是埃格蒙特的部下让·德·博萨尔·德·阿尔芒蒂耶尔(Jean de Beausart d&#39;Armentières),遭受骇人听闻的酷刑的是拿骚伯爵的看门人皮埃尔·科尔(Pierre Col),他的确拒绝出让一幅博斯的油画,但不是如小说中方济各会修道院院长所说的那样,是给阿尔巴公爵,而是给西班牙军队的司法长官和高级教士胡安·波雷阿(Juan Boléa);我们知道国王对博斯作品颇感兴趣,于是设想这幅画将进入他的收藏,这一细节虽属虚构,然而在我看来至少不是空穴来风。德·巴滕堡先生和他随从们未能成功逃亡,后来在维尔福德被处决,这些情节在时间上略有紧缩。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发生在奥斯曼帝国的宫廷阴谋的时间也有所改动。此外还有两三处,人物对话表现出的思想状态让小说在某些细节上明显有失准确。二十岁的泽农在路上,称他要前去的西班牙是阿维森纳的国度,因为阿拉伯的哲学和医学一向是通过西班牙传入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泽农并不在意这位公元十世纪的伟人出生在布哈拉,卒于伊斯法罕。尼古拉·德·库萨在很长时间里,即便不是直到最后的话,对胡斯派异端的态度要比布鲁日主教所说的宽容得多,然而后者在与泽农讨论的时候,多多少少有意识地拉拢这位十五世纪主张基督教全体教会合一的高级教士,以便让他更符合反改革运动不那么宽容的观点。

从某些角度看来,我们在一个日期上所作的改动比较明显,那就是根特的一批奥古斯都会修士和布鲁日的几个方济各会修士因风化罪遭到起诉的日期,最终有十三名根特修士和两名布鲁日修士被处死。这两起诉讼发生在1578年,比我在小说中安排它们发生的时间晚了十年,人们认为反对修道院秩序的人那时已经被西班牙统治者收买了,他们在这两个城市一度短暂地处于上风。我将这两桩案子的年代提前,是为了让第二桩风波成为泽农遇到的灾难的起因之一,地方政治的背景自不相同,但是一样阴沉。我试图描绘的,一方面是教会反对派褊狭的愤怒,另一方面是教会当局的担心,后者害怕显得是在遮掩一桩丑闻,两者结合在一起同样导致了司法上的残忍行径。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指控必然是诽谤性的。帕托洛梅·康帕努斯关于皮埃尔·德·哈梅尔自杀的思考是我杜撰的,这个犯人自杀的情形与我在书中描述的一样,但是发生在根特,他属于根特而不是布鲁日的那帮修士:这种自主的死亡在当时极为罕见,基督教道德观将其视为几乎不可原谅的弥天大罪,这一行为甚至让人认为,犯人在违背这一律令之前必定也触犯过其他律令。除了真实的皮埃尔·德·哈梅尔,我将布鲁日那群修士减少为七人,他们全都是虚构的,西普里安迷上的德·洛斯小姐也是想象的。我们假设这些所谓“天使”与已经灭绝的异端残余之间有联系,这种联系为泽农所猜测,法官们也试图加以追踪,这些异端被人遗忘将近一百年了,诸如亚当派信徒或者圣灵会的修士和修女们被怀疑有类似聚众淫乱行为,某些学者认为在博斯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但这种看法也许过于刻板。小说中提到他们只是为了呈现在十六世纪严苛的思想统治之下,古老的耽于肉欲的异端始终暗流汹涌,这一时期的另一些案子中隐约可见此类蛛丝马迹。此外,我们还会注意到,弗洛里安修士出于嘲弄而送给泽农的图画,不是别的,正是哲罗姆·博斯的《尘世极乐园》中两三组人物差不多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这幅作品如今在普拉多博物馆,它出现在菲利普二世收藏的艺术品目录中,标题是:“一幅世界多样性的图画”。

<hr/><ol><li>✑1934年出版的集子里第一篇作品的题目,跟同一集子里另外两篇小说的题目一样,不应该让这三篇作品显得是在刻意模仿三位画家,事实并非如此。之所以选择“仿丢勒”这个题目是因为那幅著名的版画《忧郁》,画中一个阴郁的人物——也许是人类的守护神——坐在一堆工具中间苦闷地沉思。然而一位实实在在的读者向我指出,泽农的故事发生在佛兰德斯而不是德国。今天看来,这个意见比过去更加真实,因为当年尚未存在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故事完全发生在佛兰德斯,并且博斯和博鲁盖尔关于世界的混乱和恐怖的主题充斥整部作品,它们在从前的短篇中不是这样。——原注&#8203;</li><li>✑我无需在此讨论这种态度的理由,Léon Blanchet在他的著作<i>Campanella</i>(巴黎,1920年)中已经作了令人叹服的分析,该书涉及十六世纪的很多哲学家。J.Huizinga关于伊拉斯谟的著作,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一个个案为例,论述了同样的原因导致的同样后果。我只想说,方济各会修道院院长没有看错,他在泽农对路德的批评中辨别出了以迂回的方式对基督教信仰本身的抨击。——原注&#8203;</li><li>✑关于泽农的医学和外科实验,参看<i>Les Dissections anatomiques de Léonard de Vinci</i>,E.Belt,著,以及<i>Léonard de Vinci,biologiste</i>,F.S.odenheimer著,收录于<i>Léonard de Vinci et l&#39;expérience scientifique au seizième siècle</i>,法国大学出版社,1953年。关于塞萨尔潘理论的论述,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植物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参阅E.Guyénot的著作<i>Les Sciences de la vie aux dix-septième et dix-huitième siècles</i>的第一部分,巴黎,1941年。——原注&#8203;</li><li>✑“液体火药”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秘密武器,后来又为蒙古人的征战立下功劳。在西方,第二次拉特兰主教会议(1139年)宣布禁用“液体火药”,这项禁令一直得到遵守,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军火工程师几乎没有办法弄到石油这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随后被普通火药所取代直至今天,因而成为被遗忘的“进步”之一。泽农的发明可能采用的是拜占庭的古老配方,并结合了新的弹道技术。关于这个问题,请看R J.Forbes的著作<i>Studies in Ancient Technology</i>,第一卷,莱顿,1964年。——原注&#8203;</li><li>✑Paracelse,<i>Das Buch Meteororum</i>,科隆版,1566年,B.de Telepnef在<i>Paracelsus</i>一书中引用过,Saint-Gall,1945年。——原注&#8203;</li><li>✑佩特罗尼乌斯著作的第99节,即亨利-马克西米利安朗读的那一段,比原文多出了几行文字,我们认为这几行字不是好杜撰的Nodot在十七世纪添加的,而是文艺复兴时期某位热情的人文主义者,也许就是亨利-马克西米利安本人,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添加的。<i>In summa serenitate</i>是一部高贵的伪作。——原注&#8203;</li><li>✑即小说第一部《传闻》一章中提到的红胡子帕夏海雷丁。&#8203;</li><li>✑阿格里帕·多比涅(Agrippa d&#39;Aubigné.1552-1630),法国贵族,作家,坚定的新教徒。著有七卷《悲歌集》(<i>Les Tragiques</i>),讲述自己在宗教战争期间的经历以及目睹新教徒遭迫害的惨剧。&#8203;</li><li>✑布朗多姆(Brantôme,1538-1614),法国作家,教士,朝臣,骁勇善战。他的回忆录包括《名媛传》,《名仕和名将传》,《风流贵妇传》等。&#8203;</li><li>✑布莱兹·德·蒙吕克(Blaise de Montluc,约1500-1577),法国元帅,曾保卫过锡耶纳,后被任命为吉耶纳总督。他模仿恺撤的写作风格,著有七卷编年史,记述自己经历的事件和战争。&#8203;</li><li>✑原文为拉丁文。&#8203;</li><li>✑关于半宗教半民事诉讼中的这些复杂问题,参看由Luigi Amabile汇编的极其丰富的诉讼笔录,<i>Fra Tommaso Campanella</i>,那不勒斯,1882年,共三卷。——原注&#8203;</li><li>✑布鲁日Desclée de Brouwer出版社和伦敦A.G.Berry出版社,1926年。——原注&#8203;</li><li>✑希罗尼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法语拼写法为哲罗姆·博斯(Jérôme Bosch),佛兰德斯画家。菲利普二世非常喜爱博斯的作品,本书《修道院院长的病》一章中,院长在与泽农的谈话中提到埃格蒙特伯爵的仆人手中有一幅画,阿尔巴公爵想买下来送给国王,影射的就是一幅博斯的作品。&#8203;</li><li>✑关于这件事,以及前一段落中提到的几件事,参看<i>Mémoires anonymes sur les troubles des Pays-Bas</i>,J.B.Blaes编,布鲁塞尔,Heussner出版社,1859-1860年,两卷。——原注&#8203;</li><li>✑原文为西班牙语。&#8203;</li></ol>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数码宝贝:深渊主宰! 冥门阴婚 我有幻想成真系统[娱乐圈] 病秧子进入逃生游戏 月族3:星际救援 礼装go?[综英美] 重生撩妹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