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第3章 普瓦提埃和黑太子 13501360 (第2/7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相对来说,布列塔尼的战争的规模比较小,但从编年史的记载来看,这在当时的“战斗阶级”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在当时看来,“三十勇士之战”是百年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佩鲁瓦称之为“一场精彩而血腥的马上比武”。它清晰地反映出1351年军官阶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那年,罗贝尔·德·博马努瓦率领一支法国军队袭击了普洛埃梅勒的英国驻军。为避免被法军围困,英国驻军统帅理查德·班博鲁夫爵士提议,在普洛埃梅勒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上举行一场骑士比武,双方各派出30名重装骑士参赛。班博鲁夫告诉他的骑士(除英国人外,其中也包括布列塔尼和德意志雇佣兵),要奋力一战,“让后世的人们在殿堂中、宫廷里、广场上以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颂这场战斗的故事”。这些参赛者都下马,用重剑和长戟拼杀,直到4名法国人和2名英国人战死,所有人都已精疲力尽。双方不得不停战休息。其间,受了重伤的博马努瓦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想要去找些水喝,一个英国人嘲笑他说:“博马努瓦,喝点你自己的血就不渴了。”决斗立刻又开始了。英国人肩并肩紧挨在一起战斗,看起来好像坚不可摧。最后,一名法国骑士偷偷溜走,骑上战马回阵冲锋,一下子就把对手全砍倒了。法国人趁势猛扑过去,杀死包括班博鲁夫在内的9名英国骑士,其余的人全部扣押为俘虏。罗伯特·诺利斯与其同母异父兄弟休·卡尔维利也在被俘的人当中,之后我们会听到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百年战争之所以在当时全英国广受各阶层欢迎,是依靠一些不那么有骑士精神的行为,那就是通过各种办法利用占领地的人口赚钱。利润最高的当然是索要赎金——要求一名俘虏用金钱换取自己的自由。一个诸侯或大贵族可以卖一大笔钱,但赎金市场并不仅限于贵族,一名富有的市镇议员或重要教士也同样值钱。事实上,在英军围困加莱时发生了一件有名的丑闻,一个叫约翰·巴拉德的人俘虏了巴黎教区的执事长,把他偷带回伦敦,据说只贱卖了50英镑。索取赎金很像现代的绑架勒索,连小商人和农夫都有相应的价格,甚至庄稼汉也能卖几便士。有些时候能从中赚一大笔钱——爱德华率军穿越诺曼底时,英国人俘虏了一名法国骑士,约翰·哈尔斯顿爵士从他身上赚取的赎金分成就高达1500英镑。这种生意也不仅仅是上层人士在做,一名最卑微的弓箭手在国内或许只是个农奴,却能因此在一夜之间暴富。

爱德华本人也参与了赎金贸易,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他从捕手那里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一些有价值的俘虏,以期从俘虏的家人或代理人处索取全额赎金。国王还拥有专营此类交易的行政机构,所以捕手们把俘虏卖给他也相当划算。1347年,托马斯·达格沃斯爵士以2.5万金克朗(约5000英镑)的价格把布卢瓦的查理卖给国王,毫无疑问,爱德华最终赚了一大笔钱。其他一些大贵族也做赎金中间商,购买高阶俘虏来投机。与其他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一样,有时候,俘虏会历经多次转手。加莱后来成为这一交易的中心。赎金不一定都是用钱支付的,也可以是实物,如马匹、衣服、酒、武器等。

布列塔尼的英国驻军还从事一项更为邪恶的活动——收取“保护费”(pâtis)。每个村庄都必须定期向驻扎在当地要塞中的英军缴纳钱款、牲畜、粮食和酒;如果不交,就会遭到任意烧杀。英军设立了许多路障、收费站等,旅行者须购买通行证或付很多过路费才能安全通行。收上来的“保护费”成为英军合伙经营的财产:士兵们上交三分之一的战利品给驻军指挥官,后者将之与他自己所收取的“保护费”合并在一起,取总数的三分之一上交给国王。1359至1360年,普洛埃梅勒、贝谢雷和瓦讷三地的英国驻军共收取“保护费”10785英镑,平均每个教区41英镑。英军如此巧取豪夺,引发多次武装暴动,有时候居民也纷纷逃离所居住的村子。在1352年的一份报告中,沃尔特·本特利爵士说,近来在一些从布卢瓦人那里新夺取的要塞附近,农民们很快会变得特别害怕英国士兵,甚至不敢去耕种自己的田地。沃尔特解释说,他的军队中很多士兵都不是骑士或扈从,而是低等级出身,上战场只为个人私利,在对村民、镇民和农夫的劫掠中致富。当地居民十分痛恨英国士兵。1347年,法军夺回拉罗什德里安镇,当地人冲向英国驻军,“用棍棒和石头杀死了他们,就像杀狗一样”。不久,“保护费”制度推广到所有英军占领的土地。

当时的英国人把法国看作某种“黄金之国”。全英格兰遍地都是从法国掠夺来的战利品。编年史家沃尔辛厄姆在1348年写道:“很少有妇女不拥有一两件从对岸的卡昂、加莱或其他城镇流传过来的东西,例如衣服、皮毛或靠垫。在每个家庭里都可以看到桌布和亚麻。英国妇女们用从法国主妇那里夺来的东西装饰自己,前者欢欣鼓舞,后者黯然神伤。”军队的薪水也很高。一名骑射手每天可以领到6便士,相当于本土一名工匠师傅的日薪;一名步兵弓箭手每天可得3便士,而一个勤劳的庄稼汉能赚2便士就很不错了。此外,重装骑士和弓箭手们入伍时签订了契约,这保证他们可以得到一部分战利品。不过,用富勒博士的话来说:“吸引人们上战场的并不是一份确定的利益,而是抓到头奖而暴富的机遇,而获此头奖的概率通常不过百分之一。”尽管战争意味着再次征收重税,很多人还是满怀期待地等候着国王重启战端。

爱德华三世对这种战争的狂热了如指掌,也知道该如何运用它。他已经展示了自己卓越的宣传家天赋,充分利用了在当时还非常原始的大众传媒。此前我们已经说过,爱德华曾下令在每个教区教堂宣读腓力的战争动员令,这不过是其中一个事例罢了。爱德华还在市场、郡县法庭中宣读公告。这项措施执行得非常彻底,甚至被比作“一种通讯社”。这些公告对入侵诺曼底、克雷西大捷、占领加莱等重大事件仅寥寥数笔带过,而详细地描述法军入侵英格兰的威胁,无论这类威胁是多么微不足道。此外,爱德华聪明地利用了教士阶层,要求主教们为战争举行集体祷告,许多教区肯定都举办了类似活动。1346年,多明我会修士——当时公认最好的传教者——被赋予一项使命,即向国王的臣民们解释他为何要争夺法国王位、为何要向法国开战。因此,14世纪30年代的几次战役和40年代的几次胜利的消息广为流传,这在当时很不同寻常。

黑死病流行过后,爱德华更缺钱了,但他至少对自己所能负担的费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1345年之后,国王的司库一职改由温彻斯特主教威廉·艾丁顿担任,他是一个天才人物,1356年又担任了国王的大法官。艾丁顿把所有政府财政大权都集中到财政部下;只有集中所有财政收入,他才可能为国王的战争筹集足够资金。议会也愿意合作。著名的英国历史学教授麦基萨克认为,在同议会打交道时,爱德华的策略是“把战争描述为一个为守卫国土和争夺法国王位而进行的股份合作制的伟大事业”,同时不断向议会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并在外交事务上反复咨询议会的意见。艾丁顿娴熟的财政管理技巧使国王得以在不过多增加税赋的情况下筹到了足够的资金。

此外,英国在法国找到了一个新盟友——年轻的纳瓦尔(又作“纳瓦拉”)国王。他的绰号是“坏人”查理。他不仅是纳瓦尔这个位于阿尔卑斯山另一头的小国的国王,他在诺曼底境内和巴黎附近拥有许多伯爵领地和富饶的大庄园,并在法国王位归属问题上比爱德华三世更有发言权。他的母亲是路易十世(1316年去世)的女儿,在继承顺位上比她的姑妈伊莎贝拉(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更靠前,但她的叔叔们想办法排除了她的继承权——大部分原因是她母亲混乱的性关系。无论如何,如果查理在1328年已长大成人,法国王位更有可能落到他头上,而非瓦卢瓦的腓力。结果,这位风度翩翩、巧舌如簧、毫无道德原则的年轻人(1350年刚满18岁)因命运的不公而怒火中烧。更糟糕的是,除了丢掉法国王位之外,他还被剥夺了香槟和昂古莱姆伯爵领;为弥补他的损失,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却始终没有支付嫁妆。查理认为,他的最优策略就是为爱德华提供帮助,然后劝说约翰二世出钱收买纳瓦尔王国,进而挑起金雀花王朝和瓦卢瓦王朝之间的争斗。查理似乎对阴谋诡计有近乎狂热的痴迷。

但是,纳瓦尔国王在1354年的首次行动一点都不巧妙。他一直以来都极度憎恨法国骑士统帅卡洛斯·德·拉塞尔达(“海上西班牙人之战”中卡斯蒂利亚军的司令),因为约翰把昂古莱姆赐给了他。查理将这位大统帅引诱至自己在诺曼底的领地,对他进行伏击后杀掉了他。纳瓦尔国王欣喜地宣称,“我是在上帝的帮助下杀死了西班牙人卡洛斯”,随后他又“向法国国王致歉”。约翰二世对宠臣被杀感到十分恼怒,但他听说这位危险的外甥与爱德华三世相互勾结,又害怕得要命,不仅假装原谅他,还试图用科唐坦的一大片土地收买他。查理丝毫不为所动。英国人得知查理对法国国王非常不满,更加下定决心要重启战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吸血鬼日记1:觉醒 泡面首富 四合院:开局捅娄子,秦淮茹急了 她是男主死对头[快穿] 玫瑰帝国4·黑羽蝶之翼 我在美漫搞事的那些日子 大王请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