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二十一) 临危受命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第三个就是诸葛亮本人这个时候多大呢?二十七岁。因为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出山,出山的时候是是二十六岁,当然我们也不很准确地知道他的生日,估计也就二十六七岁吧。而且这个时候他还没有非常大的名气,不像后来名重一时,这是刚刚出山,还是初出茅庐。第二,他也没有正式的职务,我们去看《三国志诸葛亮传》,我们会发现刘备正式任命诸葛亮职务是在赤壁之战以后,职务是军师中郎将。

那么“军师”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一提起诸葛亮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军师,这个名号是古已有之的,三国时期作为一个正式的官职最早是曹操设立的,叫做军师祭酒,军师中郎将这个职务是刘备发明的。那么后来刘备拿下成都以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那么这个军师祭酒、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它有什么区别呢?军师祭酒是没有兵权的,它就是一个参谋,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是有军权的。所以我们如果硬要比附现在的职务,那军师祭酒就相当于参谋,军师中郎将那就是参谋长,那么军师将军就好比是个总参谋长。

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是赤壁之战后,赤壁之战前有没有职务我们史料上查不到,有职务也不会高。那么这样一个年龄,这样的一个地位,这样的一个身份,出使东吴有没有分量,那是个问题,当然东吴方面估计也知道他,也不会一点不知道,因为诸葛亮当时在荆州还是个名人,荆州士人集团有很多人是推崇他的,东吴方面不会一点不知道,但是你如果你要说东吴方面多么地推崇,恐怕也谈不上。总而言之他出使江东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很艰难,正是由于这种艰难才突显出诸葛亮的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天才,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艰难说清楚。

那么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情况下,诸葛亮是挺身而出了,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刘备批准他,于是他们两个一起从夏口来到柴桑。那么夏口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柴桑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江西省的九江。那么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了柴桑,来到柴桑以后怎么样呢?因为我们知道《三国志》这部书它不是编年体的,它是纪传体的,每个人的事情写在每个人的传里面,它没有一个时间表。那么《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它有一个时间表,按照《资治通鉴》的时间表,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来到柴桑以后,诸葛亮先见到了孙权,先见孙权的不是鲁肃,是诸葛亮,这个时间表和《三国演义》时间表是不一样的。 * 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来看,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没有任何职务,也不像后来那样名震一时,而江东集团和荆州集团又有隔阂,由此可以推断,这次出使东吴对诸葛亮来说,可谓压力颇大,困难重重。在小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折冲尊俎、纵横捭阖,令多少古往今来的读者们如痴如醉。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是潇洒的,而历史上,初出茅庐的诸葛亮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那么诸葛亮见到孙权以后,出场不凡。我们要知道他现在是作为一个刚刚打败了仗的这样一个政治和军事集团的代表来求援的,而当时的形势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曹操最强,刘备最弱,孙权中强,所以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强强联合,它是强弱联合。那么这个话是非常难讲的,要说服对方很不容易,现在我们打个比方,一个小企业你想和一个大企业联合一下,那一般这小老板见了大老板他就气短啊,他会怯场啊,他牛不起来啊。但是诸葛亮非常大气,宾主见面以后自然会有一番寒暄和客套,进入正题以后诸葛亮出手不凡,他从什么地方说起呢?他不说我来求援,从头到尾没有说“求援”这两个字,他从哪里说起呢?天下大势。他说:“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这个开场白非常之精彩,“海内大乱”四个字就把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情况全说清楚了,然后并列地推出两句话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这个并列句里面是有文章的,什么文章呢?我们知道天下大乱以后是个什么状态呢?是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就是如果我们来写这段历史的话,我要用十六个字,“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我得这样说。他不说,董卓不提,吕布不提,袁绍不提,袁术不提,什么张绣、公孙瓒七七八八的都不提,只说两个,“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给人感觉就是天下大乱以后,只有三家,没有那么多。那么或者有人会说这个时候什么袁术、袁绍、吕布、张绣都没啦,可以不提,好,那还有没有有的?有啊,对不对,这个蜀还有刘璋啊,汉中还有张鲁,西北还有韩遂、马超他们,也不提。可能又会说现在我们是谈荆州问题,可以不提他们,对,谈荆州问题你就应该说与曹操并争荆州。为什么要说与曹操并争天下呢?  实际上在这里,诸葛亮不动声色地悄悄地把他隆中对的战略思想把它传递过去了。不但传递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而且传递了第二个思想,就是你孙权集团和我们刘备集团是统一战线,为什么呢?是我们与曹操并争天下,你看他那个用词,“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他划得清清楚楚,咱们两个是一家,他是另一家,他是敌人,他就把这个敌我友的界限又划出来了。我们知道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政治斗争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是不可以不说的,但是你不能刻意地去说,不能很用心、很故意地去说,你那样去说会引起对方的猜疑,“什么意思?谁跟你统一战线?”它引起反感,你跟我统一战线,知道我多大吗?我江东六郡十万之众,你多大呢?你不就是一郡之地吗,还是刘琦的,你不就两万人马吗,还有一半也是刘琦的,就你这,跟我统一战线?他要反感。但是现在他是说什么呢?说历史,说形势,那对方接受。

那么对方一接受,好了,第一个,用这样一段分析形势的话,诸葛亮获得了和孙权谈判平起平坐的对等地位,这是很重要的,你这个谈判一不对等,那签订的就是不平等条约嘛,对等了。第二,诸葛亮不动声色地把孙权置于和曹操的敌对地位,我们两个和曹操并争天下,本来孙权这个时候还没有下决心是跟曹操敌对不敌对的,但是你这形势一分析他好像就天然已经敌对了,不动声色地就把孙权已经拉下水了,所以他这一段开场白非常精彩。 *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可以说是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他高瞻远瞩、大气磅礴,几句话就提升了自己的位置,这确实体现了诸葛亮杰出的外交才能。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孙权也不是等闲之辈,文韬武略样样不低于别人,决非是几句话就能蒙混过去的,何况,刘备刚刚大败,孙权则其实是准备观望的。那么诸葛亮接下来会怎么说呢?孙权又会怎么回应诸葛亮呢?

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刘备刚刚打败了仗,你总不能说我们大获全胜啊如何如何,那怎么说呢?哎,一笔带过,我们不是刚前面说与曹操并争天下嘛,那就说曹操怎么样了,曹操怎么样了?说曹操不得了,如何如何。那么如何如何了以后呢,我们刘豫州英雄无所用武,那么刘豫州就没有用武之地了,“请将军量力处之”。他话锋一转,刚刚说完我们刘豫州英雄无所用武以后,他话锋一转就过去了,请将军量力处之,请你考虑考虑!考虑什么?考虑你怎么办。明明是他来求援,明明自己有事,新败之后,英雄无所用武,不说我怎么办,他说你怎么办,一脚就把球踢过去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个时候他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也就是告诉你孙权说,现在麻烦不在我们这里,麻烦在你那儿,为什么你麻烦呢?因为我们刘豫州虽然是英雄无所用武,我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我也就没了顾忌,我已经被置于死地而后生了,他实际上是把这个信息传过去了,我反正没有用武之地嘛,我反正是死路一条嘛,我现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了。而你孙将军就麻烦了,你有鞋呀,对不对,你得想一想看,你算一算看,如果你的力量不足以对抗曹操,你应该及早投降,如果你的力量足以对抗曹操,你应该立即翻脸,你得把账算清楚。像你现在这样“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那你两头都不讨好,“祸至无日矣”,你倒霉的日子说来就来。这个话也是非常对的,就是我们做决策最怕的是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记住一条就是一定要彻底,千万不要又想这边也沾着,那边也沾着,那么最终两边都沾不着,所以这个话说得是非常对的。 但是孙权也没有那么好糊弄,孙权就反唇相讥了,那你们刘豫州怎么就不投降呢?诸葛亮的回答大义凛然,刘豫州当然不能投降,想当年田横不过是一个匹夫,尚且守义不辱,我们刘豫州是什么人,“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这归海”,天底下的人士向往我们刘豫州就像河流向往大海一样,这样的人岂肯投降,我们肯定是决战到底,如果失败了那是天意,投降万万不能。那么这段话恐怕得看做外交辞令了,刘备是英雄不假,但并非从来就不投降,有部电影叫做《修女也疯狂》,我们可以套一句叫做“英雄也投降”,在那个时代实在打不过了,临时投它一下,找个机会以后他再反,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不存在道德障碍。你看《三国演义》里面讲到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三国演义》有首诗,叫做“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就刘备的性格来说,随机应变是他的性格,守义不辱那不是,当然我们不要因此小看刘备,所以我还是肯定刘备是英雄,这个男子汉能屈能伸嘛,大丈夫也能进能退嘛,这也没有什么,但是也别以为他真的就是守义不辱。但是诸葛亮这个话是对的,也不能说诸葛亮在这里说假话,为什么呢?因为在这样一个时候,形势是非常危机,诸葛亮的使命就是一定要说服孙权联合起来对付曹操,要这样一个情况下就应该这样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独钟 漫威世界的御主 遇见你何其幸运 轩辕·绝 影后虐渣成神记 老实人不背锅[快穿] 论日常番主角与运动番的适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