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瓜洲寻梦 (第2/10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那就只有想象了。

<h3>二</h3>

是的,瓜洲似乎更适宜出现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近看反倒没有多大意思了。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来自北国深闺的想象。凄凉的月色,独倚高楼的少妇,望穿秋水的凝眸,以及思极而恨的情绪转换,这是一幅古典诗词中相当常见的闺怨图。主人公无疑是一位贵族妇女,她倚楼怀人的地方当在汴水上游的洛阳开封一带,最近也应该在“汴泗交流郡城角”的徐州,离瓜洲自然是很远的。丈夫的身份大抵是远在江南的游子或商人,他们的远行无非是为了觅取功名和富贵。在这里,我们无需搜寻诗外的本事,也无需窥探瓜洲的外部神貌,这并不重要,因为它只是妇人心底的一种意象,这意象维系着一片漂泊不定的归帆,今夜朗月清风,丈夫会不会被渡口的船娘羁绊了归来的脚步?一般来说,远方的游子并不像闺中人这样一味地儿女情长,外面有的是镂金错彩和倚红偎翠,相对于女人逼仄的朱楼和深院,男人的世界要广阔得多。因此,不管妇人有着多么优越的物质生活,也不管丈夫的成功曾引起她多么旖旎的憧憬,她也难以祛除虚度青春的苦恼。“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样的情感定格会令人联想到一种含义更深广的人生境遇,正是在无数次没有回应的凝眸远望之后,远方的那个瓜洲触发了思妇心中埋藏已久的情结,潜在的失落感一下子明朗起来,现在她才后悔不该让丈夫去觅取那些身外的浮华和虚荣,因为经过了长期的离别,一种不同于传统教义、也不同于男性的价值观正在悄悄地苏醒,丈夫身上的任何光环也抵偿不了她在爱情上的损失,而瓜洲古渡的那一片归帆,则成了妇人心中无与伦比的辉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来自浙东山阴的想象,比北方的思妇离瓜洲稍稍挪近了一点,形象也更加明晰。如果说思妇想象中的瓜洲云鬓不整,面带愁容,那么,这里的瓜洲则笼罩着肃杀的兵气和战云。陆游一生与瓜洲的缘分不算浅,早年随张浚巡视江淮,瓜洲是必经之地;后来去四川当夔州通判,也是从瓜洲解缆西行的,这次行踪还载入了《嘉庆瓜洲志》:

乾道六年六月二十八日,诗人陆游午间过瓜洲,江平如镜。

但这几次瓜洲之渡,陆游竟然都没有写诗,这或许是由于戎马倥偬,来不及把眼底风涛梳理成诗句;或许是因为那令人扫兴的“江平如镜”,碧波轻舟的浪漫很难触发他那沉雄慷慨的情怀。但不可否认,诗人和瓜洲贴得太近,缺少必要的疏离感也是窒息诗情的重要因素。果然,若干年以后,他在远离瓜洲的山阴老家却写出了有关瓜洲的不朽名句。江流天际,孤帆远影,诗人早已离瓜洲远去了,但他却真正占有了瓜洲,这是一种灵性的占有,一种超越了时空、弘扬着艺术想象力的审美观照。

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语文教师对这两句诗赞叹不已。认为诗中全用名词,没有一个动词,却通体充满了动感。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能讲到这个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平心而论,我是很喜欢这两句诗的,不是因为其中精彩的名词组接,那只是一种匠心独运的技法,而是由于诗人选择了一个表现瓜洲的最佳视角,这就是“楼船夜雪”。夜的幽深冷冽加上雪的空濛,渲染了古战场盘马弯弓的氛围感,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夜色中艨艟巨舰那高大的阴影,还有巡夜兵士的灯笼在飞舞的雪花中摇曳闪现。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夜雪,而是光天化日,或“月落乌啼霜满天”那样的情境,这种森严冷冽的氛围感绝对要逊色得多。时在淳熙十三年春天,诗人赋闲多年,刚刚接到了权知严州军州事的任命,照例要去临安等待陛见。陛见只是一种程式,没有多大意思;临安歌舞升平,他也看不大惯,他的思绪早已飞到了曾作为宋金主战场的瓜洲和大散关,心头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冲动。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但谁能相信,这位大诗人一生却不愿做诗人,他向往的只是一副战士的戎装。皇上偏又吝啬得很,陛辞的时候,孝宗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话说得很有人情味,却不怎么中听,人家还是把他作为一个诗人,只是给他一个可以“赋咏自适”的闲差,一份俸禄而已。陆游已经六十二岁了,步履已显出蹒跚踉跄,只能躺在临安的驿馆里听着窗外紧一阵慢一阵的春雨,瓜洲一下子变得那样遥远。连“楼船夜雪”的想象都太奢侈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很清丽,却透出难耐的落寞和悲凉。还是回山阴老家去吧,在卖花女嫩嫩的呼叫声中解缆放舟,连北望瓜洲的勇气也没有了。

在此之前,倒是有人走近了瓜洲,他是诗人张祜。但也仅仅走近而已,并没有贴上来泊岸,而是站在江对面,朦朦胧胧地打量:

金陵津渡小山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王者时刻 不抢钱,我怎么修仙? 咒回:开局来到死灭洄游打断腰斩 少帅每天都在吃醋 从无限回来后我成了学霸 雪中荒漠 (综漫同人)蛇王槲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