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族小说

说话不用打草稿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异族小说】地址:www.1uzu.com

事实就是这样,汪先生能写出样板戏里那么漂亮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可是现实生活中写信却十分平实,他也可以很自然地说话。这就是文字表达的语言和说的语言的差距。

在这里我要跟大家探讨的是,我们怎样才能从僵硬的文字里、读本里脱离出来,找到更生活化的语言呢?

甲午中日战争失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迫于日本的军事压力,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当时,清朝派出李鸿章等赶往日本马关,到那里去和日本派出的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会面。到了之后,伊藤博文将双方的会面地点定在了一个叫“春帆楼”的地方。楼对面是个海湾,两边有山,水面不宽。当时,日本军舰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一直在河面上开来开去。这样做就是想造成一个假象,让李鸿章以为日本有很多舰船,给他施加心理压力。其实李鸿章早就看出来了,但他没说破。

我猜你现在肯定很好奇:当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一见面,他们是怎么说话的?都说了些什么呢?

对于类似的问题,我曾经也很好奇。比如,过去在电视上看到毛主席接见外国友人,只能看到他们的嘴在动,却听不到声音。他们说的是什么?是不是像咱们普通老百姓一样说话,比如见面打招呼说“吃了吗”“路上累不累呀”。这都是我的想象,我当时觉得自己想的肯定不对,毕竟那是国家领导人,说话怎么可能跟我们普通老百姓一样呢?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一段十分珍贵的影像资料,我才发现原来我想的没有错。

那是一段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录像,是同期声,十分难得。两个人见面握手之后就坐了下来,周恩来总理先开口问:“这一趟感觉怎么样,都去了什么地方?”斯诺回答说去了杭州。周恩来总理又说:“杭州是个好地方啊。”说着又给斯诺递了一根烟,说:“抽根烟吧。”接着帮他点着,然后开始给他介绍国内的经济情况。到了吃饭的点儿,周恩来总理拿着菜单说:“我看看今天都准备了什么菜。”又说:“不管准备了什么,你不能跟杭州比,因为杭州是个会做饭的地方,我们北方做的不如那里。”整个谈话过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大家是不是觉得很亲切?如果没听到这个同期声,一个国家领导人和一个外国记者,我们是想象不出来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再回到我们刚才说的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上。看到这儿,我想大家也大概猜到了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独钟 漫威世界的御主 遇见你何其幸运 轩辕·绝 影后虐渣成神记 老实人不背锅[快穿] 论日常番主角与运动番的适配性